畫帶到京中出售,怕所值不亞于那一萬兩千兩金子和二十四萬兩白銀。如此算來怕總值能近百萬兩白銀之巨。
一百萬兩銀子是什么概念?時遼餉經萬歷、天啟、崇禎三朝不斷加征,也不過白銀六百萬兩。現高起潛憑空就得了遼餉的六分之一,還不用擔心橫征暴斂引得百姓鋌而走險,更不必顧慮外朝科道言官的瓜噪,平平安安順風順水的就能將這巨款揣進自己腰包。如此買賣,不做豈不是傻子?
高起潛當然不是傻子,不過他也知道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吞得下這筆巨款,真要一人吞了,只怕這肚子也得撐破。再說施大勇所求之事太大,干系也太大,肯定要堵上一大批人的嘴,要不然哪個往外露了幾句,這銀子只怕也是沒福消受了。
分臟同盟很快就成立了,成員有京營指揮林清、指揮僉事裴少寬、薊鎮總兵金國臣、副將勒國奇、重慶總兵鄧祀、成都總兵王洪、兵部主事張國臣等人。雖然參與的人不少,但大頭顯然還是落到了高起潛腰包里,這幾日往京師返回的御馬監隊伍可是連著好幾撥,每撥都是大車小車 十兩。
私下里,大勇再次出血,不僅將從商縣搶得的銀子還給林清,另外又拿出二十萬兩白銀“接濟”鄧祀、王洪、金國臣等人。對施大勇的慷慨,諸將紛紛表示錦州副將實乃仁義之人,沒說的。
很快,以高起潛領銜,林清、金國臣、鄧祀、王洪等人聯名的奏表就快馬飛奔進京了。
奏表上說賊首李九成、孔有德因見大軍勢大,又失登州老巢,故而再次詐降,欲待大軍大軍回師之后再舉反旗。幸錦州副將施大勇識破賊首詭計,及時領軍趕到平叛。戰斗中,遼東參將祖大弼、游擊吳三桂不幸陣亡。
奏疏中,高起潛向天子請罪,說他未能識明賊逆詭計,險些釀成大禍,又造成祖大弼和吳三桂陣亡,實在罪不可恕,懇請天子從重責罰。但同時他又說自己居中運籌,不畏賊軍親自督陣,指揮錦州軍及京營、薊鎮各家兵馬齊心協力平叛,這才將叛亂及時平定下去。
至于對先前他上報錦州軍謀叛之事,高起潛也同時予以說明,說是為了早日平定叛軍,這才和施大勇暗中商議,謊稱錦州軍謀叛,以使叛軍不生提防之心,從而可以讓錦州軍抽兵出來奇襲登州,一舉端掉叛軍老巢,使叛軍人心頓去,兵無戰志,一戰而定大局。為防此計泄漏,讓叛軍有了準備,所以這才冒著欺君之罪連朝廷也瞞了。現在事定,也請皇上治他欺君之罪。
請罪是請罪了,欺君之罪也認了下來,高起潛這注下得實在是太大,別的先不說,僅是這欺君之罪只怕也能讓他人頭落地了。但他偏偏就不怕,因為他太了解紫禁城中年輕的天子了。如果他在登萊一無所獲,那這欺君之罪肯定是坐實,天子一怒之下定會砍了自己。現在嘛,有平叛大功在手,天子萬萬不會治他這大功臣的。當然,讓高起潛敢于自認欺君的最大緣故怕還是文華殿那番爭論吧。為防萬一,高起潛還是拿出幾萬兩銀子進京打點了,司禮掌印王德化肯定是要打點好的,秉筆太監王承恩也是不能落下,其余司禮監諸人連同皇帝身邊的御前太監也都是一個都不能落的。
同時送上京的還有兵部主事張國臣的奏表,大致內容和高起潛他們的上疏差不多。萊州城中的通州總兵楊御蕃也上疏證實李孔二逆詐降復叛被殺。
施大勇也上疏稱雖賊首李九成和孔有德已被斬殺,但叛軍余部仍有多股活動于登萊境內,為保地方安靖,不使賊寇復起,錦州軍正不遺余力的對叛軍余部進行征剿。同時又請朝廷暫將登州作為錦州軍暫駐之地,待登萊叛軍徹底肅清,錦州軍再返回關外。
一封封加急奏疏向京師送去的同時,從京師出發的欽差宣旨隊伍卻也到了商縣。在山東督兵的督師朱大典也終于慢搖搖的帶領五千魯兵趕到了萊州。
在此期間,大勇率錦州軍押著幾萬叛軍回師登州。行至招遠時,大勇親自行刑將李九成和孔有德五馬分尸,首級以鐵盒呈之快馬送往京城。
皇太極決定遠征察哈爾林丹汗后,傳令歸順后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來會。四月,科爾沁、札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蘇特等部的部長臺吉會于西拉木倫河岸,總兵力約10萬。四月下旬,皇太極率領大軍越過興安嶺,駐守都埒河。當夜,鑲黃旗兩個蒙古人偷馬逃出,將大軍壓境的消息報告給林丹汗。林丹汗欲率部撤至漠北喀爾喀,但喀爾喀三汗與他不和。于是林丹汗率領所屬10萬之眾,西奔庫赫德爾蘇,經呼和浩特,渡黃河到達鄂爾多斯。皇太極分兵三路窮追林丹汗41天,五月下旬進駐呼和浩特,得知林丹汗已南渡黃河而去。遂停止追擊,經宣府、張家口返回。途中收攏了林丹汗所遺部眾 萬人。
林丹汗南渡黃河后逃往青海,身為成吉思汗的嫡傳,手中握有象征皇權的玉璽,稱雄蒙古二十余年,林丹汗原本想借助明朝的勢力先統一蒙古,再滅女真,最后重返中原,一統天下。沒想到他的宏圖大略,卻被努爾哈赤父子擊得粉碎。如今,又被皇太極逼到了青海,此地天氣變化無常,常年冰天雪地,條件十分惡劣,養尊處優的林丹汗如何經受得了這番打擊,他又氣又惱,到了青海不久就病倒了,很快就大限到來。
臨終前,林丹汗喚來嫡長子額哲,指著枕邊的玉璽對他道:“額哲,為父怕是時日不多了,你記住,我們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乃天潢貴胄,黃金血統。這塊玉璽乃歷代傳國之寶,失傳三百余年,到為父這重歸故主,此天意也,是長生天欲復興我蒙古的征兆。玉璽在,皇權在,只要你手握玉璽,遲早仍可號令蒙古。此地不可久留,待為父死后,你可率眾東歸,收拾殘部,臥薪嘗膽,重整旗鼓,浩瀚千里大漠,盡可與皇太極周旋。記住:為父與女真不共戴天,你要南聯大明,以拒后金,時機成熟,便先滅了后金,重振我察哈爾雄風。”
額哲看著父汗瘦得脫了相的臉,禁不住失聲痛哭。林丹汗吃力地作著臨終囑托,額哲一個勁地點頭:“嗯、嗯,放心,兒臣記住了。”
對兒子交待完最后的話,林丹汗進入了昏迷狀態,到了后半夜,咽下了最后一口氣,年僅三十六歲。
安葬了父親,額哲一天也不愿在青海呆下去,過了頭七,他便率領著殘部返回蒙古。一路上,一些舊部聞其東歸,紛紛來投,行至黃河一帶,已有部眾兩千五百余戶,合一萬余人。
他們行了一路,爭論了一路。以額哲為首的派系一心想繼承林丹汗遺志,重振大業,另一些被女真嚇破膽的則主張歸金。此時額哲血氣方剛,對幾個主降的大臣根本不予理睬,主降派只好鼓動額哲的生母蘇泰太后。
蘇泰太后畢竟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頭腦比額哲清醒得多,她勸額哲道:“爾父臨終之言,乃將死之人的昏聵迷亂之語,吾兒不可過于認真。你胸懷大志,作母親的自然十分高興,但當初,爾父以四十萬之眾,又有明的支持,都沒斗過大金。現在已到了這步天地,你憑什么與之抗衡?”
母親的話讓額哲十分不服氣,他自信道:“憑我是成吉思汗的嫡傳,憑我手中的這塊玉璽!”
兒子的年輕氣盛讓蘇泰太后搖了搖頭,嘆息道:“別說這塊玉璽了,我看咱們今天落到這個地步,全是這塊玉璽鬧的。”
聞言,額哲吃了一驚:“母親,此話怎講?”
蘇泰太后落淚道:“爾父在未得到這塊玉璽之前,勤于政事,能征善戰,又善于收取各部之心,很快就擁兵 十萬眾。可自從得到了這塊玉璽,便一改從前,開始頤指氣使,發號施令,以成吉思汗自居,結果傷害了各部。努爾哈赤正是趁此機會分化瓦解,先是將科爾沁部拉了過去,然后是奈曼部、敖漢部……爾父最終成了孤家寡人,以至客死他鄉。我是親眼見你父親有了這塊玉璽后,一步步走下坡路的,你說這玉璽是祥物嗎?”
“可玉璽確實是天下難得的珍寶,我們先祖正是憑此而成的大業啊。”額哲不敢認同母親的話。
蘇泰太后搖頭道:“也許是我們命薄,擔不起這天大的重擔吧。”
“依母親的意思是?”額哲摸不清母親到底想對自己說什么。
蘇泰太后在猶豫一番后,終是拿定主意告訴額哲:“歸金,這是眼下唯一一條可行之路。”
“歸金?!”
額哲吃了一驚,不吱聲,低下頭,未置可否。
見狀,蘇泰太后再次勸道:“當母親的都盼著兒子能成就一番事業,誰愿意看到兒子卑躬屈膝寄人籬下?但今非昔比了,你父親臨終時要你聯明抗金,可明朝現在內有農民軍作亂,外有后金相逼,一些將士聞金喪膽,他們自顧尚且不暇,還能管得了我們?以我們現在的實力,想與皇太極爭雄,兒呀,你想想看,后果將會如何?”
母親所說確是實情,額哲不由點了點頭,遲疑道:“母后說得有些道理,不過……”
作者注:此處林丹汗死亡時間提前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