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歐洲大陸的形式很是緊張列強之間以及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不斷加深,斗爭愈演愈烈。()
巴爾干地區,重重矛盾在這里匯聚著、斗爭著,1907年終于爆發以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洛所組成的“巴爾干同盟”和艾斯曼帝國對立,控制和壓制的戰爭。由于帝國主義列強在巴爾干地區有著重大利益之爭,它們干預這場戰爭又成為必然。對戰爭的干預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于是也就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直接的導火索。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巴爾干半島,飽經了無數次戰爭創傷。20世紀初期,興起于亞洲西部的奧斯曼帝國仍控制著東南歐弟巴爾干半島的大片領土,400年來一直頑強斗爭的阿爾巴尼亞人民還沒有取得;塞爾維亞、希臘族人民在馬其頓、色雷斯一帶還受著奧斯曼帝國的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而現在的保加利亞也是加入了同盟國陣營,這就造成了巴爾干地區形式的更加惡化。
1907年3月,塞爾維亞和希臘簽訂了同盟條約,共同反對奧斯曼帝國的侵略。5月,希臘和門的內哥羅訂立盟約。這樣就形成了三個巴爾干國家反奧同盟,并決定利用意土戰爭的時機發動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但同盟國列強不甘心巴爾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在德國的調解下,意土戰爭提前結束了,他們各自懷著侵略擴張的野心進行干涉。1907年10月8
,門的內哥羅首先對奧斯曼帝國宣戰,塞、希也相繼在17、18
向奧斯曼帝國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撤出巴爾干,給予各民族以自治權。
奧斯曼帝國政府拒絕了這個要求,并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干聯盟對奧斯曼帝國宣戰的直接口實。18
,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對土采取軍事行動。
巴爾干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在炮兵和軍隊戰斗訓練水平上,均勝過奧斯曼帝隊。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斗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三個集團軍)對付奧斯曼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準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的軍隊。希臘的海軍則是準備對奧斯曼帝國海軍采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制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軍形成了包圍態勢,準備在奧斯曼援軍到達之前擊潰敵軍。
10月22
,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利亞北部的土軍進攻。在左翼作戰的希臘的第一、三集團軍,在多10月24
,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馬其頓的土軍集團被粉碎。在馬其頓南部,希軍于11月1、2兩 在葉尼杰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于9
投降。
希海軍封鎖了奧斯曼帝國海軍的出口,實施了奪取 琴海諸的戰役。11月28
,阿爾巴尼亞宣布。但盟軍爾后的幾次軍事勝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英國在支援巴爾干國家的同時,又擔心同盟國借口插入。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屬于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奧斯曼帝國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奧斯曼帝國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奧斯曼帝國與希臘、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08年1月23
,奧斯曼帝國發生政變,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
,巴爾干聯盟各國重新開戰。奧斯曼帝國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后,于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簽訂1912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干各國人民擺脫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愿望得以實現。
1908年6月29
至8月10
,塞爾維亞、希臘、門的內哥羅和奧斯曼帝國為另一方進行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它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希臘也希望擴大自己的領土。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于1908年6月29
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采取軍事行動。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四集團軍陣地。戰斗繼續到7月6
,保軍被迫撤退。
,奧斯曼帝國撕毀1908年簽訂的合約,再次發動巴爾干戰爭,而這次的戰爭更是配合了保加利亞和羅馬利亞等國,準備一舉拿下巴爾干半島。而且由于沙俄此事已經宣布加入了同盟國陣營,故而沙俄沒有像以往那樣來支持巴爾干半島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雖然希臘和塞爾維亞與協約國走的很近,幾乎已經屬于協約國的準成員國,但是協約國卻是遠水解不了近火,中間隔著德國和奧匈帝國,大英帝國和法國的勢力無法滲透到巴爾干半島。
巴爾干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巴爾干各國在戰后在巴爾干戰爭中,火炮的 速均有提高,機槍數量增加,以及裝甲車和無線電等軍事技術裝備大量使用,這一切促使陸軍改用疏開戰斗隊形,為了隱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溝,同時還必須保護部隊免遭空襲;軍隊在前線數百公里地段上展開。防御強度的增加,又使機動作戰更加困難。過渡到陣地戰這種作戰樣式的趨向愈益明顯。這些對以后的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
而且由于三個穿越者的關系,這是的飛機已經和原來的那個時空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的飛機有的一拼了,幾乎各國都已經開始用飛艇裝備的空軍了,而是大規模的采購和制造飛機來保衛天空。
巴爾干戰爭讓世界各國再次的看到了飛機的作戰用途,而且也見識了中國生產的飛機的威力。由于交戰雙方都是大量的裝備了中國的CH原始人2和3型飛機,所以雙方的空戰幾乎是持平的,而傷亡更是巨大的,交戰雙反損失了一共1789架CH原始人2型飛機和265架CH原始人3型飛機,損失不可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