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豐樓上故人相逢,自然說不盡的別時話,道不盡的相見歡,包拯就像一位嚴肅的兄長,事無巨細將蘇錦在書院中的細節一一拷問,指謫悖逆之行,嘉許可取之處,言談中對蘇錦包含殷殷期待。
在談及蘇錦即將進京之事上,出乎意料的是,包拯竟然大力的贊同,這讓蘇錦有些奇怪。
“讀書入仕之目的便是報效朝廷造福百姓,圣上既然有意要你在入仕之前便為朝廷分憂,一來是對你的嘉許,二來也是你的造化,放眼天下,有幾人能以平民身份得到圣上接見,且以朝廷大事相托,你蘇錦可是第一人吶。”包拯如是道。
“可是,在下擔心學業荒廢,科舉不第,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書院的夫子們也都擔心這一點。”蘇錦道。
“蠢話!為學之道悟性乃首要之選,天下間能進各地書院的學子十不及一,照你那么說,豈非只有書院學子方能中舉登科么?我包拯何曾進過一天的官學府學,家父自小便教我識文斷字,連西席也沒請一個,包某還不是照樣中了進士?一切在于你自己,你若真的刻苦鉆研又何必偏執于書院苦讀,天下萬物皆為師表,別的不說,晏大人在京城,你有疑難難道不可以請教于他?”
包拯呵斥蘇錦,就像呵斥自家的子侄一般,座上諸人還沒一個人見過蘇錦如此聳眉耷眼的做乖乖男相,座上眾人,包括晏殊,誰沒領教蘇錦的犟牛脾氣,偏偏這小子在包拯面前俯首帖耳。
包拯續道:“若是讀書不求甚解,便是天下名師云集為你一人解惑,怕也是枉然,所以你莫拿這些話來給自己當做理由,明年秋闈,你若不能高中,便是沒有下苦功之故。”
蘇錦郁悶的要死,當初進應天書院的時候,你和陸提學都說應天書院怎么怎么好,去了怎么怎么有好處,到這時你又說進不進學堂無關緊要了,這年頭大人們說話翻來覆去的老有理,這叫人何去何從。
不過蘇錦倒也承認包拯的話說的在理,他自己就是明證,而且蘇錦的經驗中,后世蘇錦的那個小城中的幾所高中除了一中之外個個都是垃圾學校,曾有民謠流傳:一中出才子、二中出浪子、三中出婊子、四中出痞子;蘇錦所在的便是婊子輩出的三中,但年年全市的高考狀元偏偏便出在這幾個浪子、婊子、痞子云集的垃圾學校,作為條件最好,師資最雄厚、學風最濃的一中雖升學比例不小,但拔尖的卻沒幾個,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對于包拯言論的佐證。
“我現在最擔心反倒不是你的學業問題,而是此去這趟差事能否辦好。”包拯鎖著眉毛深有所憂。
晏殊笑道:“蘇錦智計過人,老夫相信他定然有辦法能解決這個難題,先前老夫正為無糧之事煩憂,也正是他指出了一條籌糧之路,那日老夫車駕被堵在街上,蘇錦片刻之間便有妙計,讓老夫順利的傳達旨意,這一點更增強了我對他的信心。”
包拯黑著臉道:“晏大人,恕包某直言,你們就是有些過于寵他,這樣下去不怕捧殺了他么?籌糧之事可非同小可,不是靠耍小聰明便能畢其功,這其中錯綜復雜人事糾葛,若是光光完不成朝廷所交代的差事倒也罷了,就怕牽扯到暴利之事,會惹來更多的麻煩,甚至丟了小命也說不定呢。”
眾人都知道,包拯絕非危言聳聽,晏殊沉思道:“麻煩肯定會有,但事情若是容易,老夫又為何要舉薦他來做,我早已和皇上言明,此事難為,若是真的不能完全建功,也不能因此獲罪,而且老夫坐鎮,蘇錦要什么支持便給什么支持,盡全力協助于他,便是希望借此機會讓他完成這件大事;況此事可說是關系到江山社稷的穩定之事,你從南來,當知今年旱情如火,若是真的因糧食不足導致邊軍缺糧,內民生亂,這可不是其他的事所能比擬,這可是亡國滅種之災啊。”
包拯道:“然則你們便將寶押到蘇錦這個毫無經驗的少年身上么?這不是在賭么?難道你三司使大人不能出面辦理此事?這可是你的職責所在。”
晏殊起身幫包拯沏了杯茶道:“老夫知道你有此一問,很多人也對此不解,這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老夫忝居三司使之位,一舉手一投足都在眾人的側目之下,而此番籌糧之事正如包大人所言牽扯千絲萬縷,老夫只要一動,京中必然消息四處發散,老夫察覺各地奸商和京中居要職的官員均有或深或淺的聯系,如此一來豈不是告訴他們早作準備么?”
包拯點頭道:“這倒是實情,如今官商之間勾結日盛往昔,許多商賈借著消息來路大發橫財,下官聽聞三月間京中爆發屯鹽丑聞,便是因有人通風報信,事前將朝廷將鹽務收歸國有經營之事所起,那許記屯鹽高大二十萬斤,在私市大發了一筆橫財,后來因分贓不均撕咬了出來;此事圣上震怒,氣的三天沒吃飯;大人所慮倒也是實情。”
晏殊點頭道:“你知道便好,如今經蘇錦提醒,老夫也做了粗略統計,市上糧食不多,但這些商戶們囤積之糧是個驚人之數,便是要趁著明春青黃不接大發國難之財;大宋刑統明文規定囤積居奇者罰沒家產流放,如此之嚴厲的刑罰,依舊有人鋌而走險,可見一來是利益使然,二來怕就是有恃無恐了。”
包拯默然不語,深深嘆息。
“明道元年,兩湖水患,情形比如今相差無幾;三司曾也行這清理奸商囤積之事,但只是在廷議上提及此事,一些官員便嗅出風聲將消息放了出去,結果三司行動受挫,耗費大量人力,結果只收繳了一百三十萬石而已,淪為笑談;時任三司使謝大人也引咎辭歸,老夫既然要做,豈能容這樣的事再發生?”
“皇上召見蘇錦原因是,其一,他是這個籌糧提議的始作俑者,皇上要見他,表明皇上已經為此事憂心已久,否則斷不會拿這樣的大事來問計于庶民;其二,蘇錦在應天府得太祖爺托夢宣碑,老夫猜想皇上不能不對此事漠然視之;然則老夫便順水推舟舉薦蘇錦協助辦理此事,蘇錦的目標小,跟京城中任何人都無瓜葛,況此子有大將之風,磨礪一番必成大器,老夫對此事有六成把握,加上蘇錦將會達到八成把握,何樂而不為呢?”
晏殊分析的頭頭是道,自信滿滿。
“大人對蘇錦就這么看重?”包拯側頭看著蘇錦,話卻是問的晏殊。
蘇錦第一次被人當面談論卻沒他說話的份兒,百無聊賴的轉著茶盅,盯著那喜鵲登梅的圖畫找茬;富弼倒是一會看看蘇錦,一會看看老包和晏殊,饒有興致的聽得津津有味。
“包大人難道不認為蘇錦將成大器么?那你又何必素昧平生的當了他的舉薦人,又寫信給我大夸其前途不可限量?”
“這個……包某是怕咱們過于心急了些,有拔苗助長之嫌。”
“甘羅十二為宰執,蘇錦十六了,難道還不能擔擔子?成名要趁早啊,莫不是個個都像你一般到不惑之年方入仕為官么?”
包拯無語了,詞鋒銳利如他也抵擋不住晏殊的如簧之舌了。
蘇錦暗想,你們倒是想得遠,我的人生你們倒不經過我同意便安排了道路,若是我告訴你們,我應允此事是為了賺的資本請皇上開金口解了碧云的婚約的話,估計你們兩個當場便要吐血了。
至于國難當頭之事嘛,只是順帶解決一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