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梅山六妖,文王脫劫求訂閱,求 卻說那殷商境內,有一座山,名叫梅山,山勢雄偉,又有險峰惡谷,千峰競秀,拔地極天,氣勢磅礴,雄姿靈秀。中有奇松、怪石、云海。溪湖相連,瀑泉爭輝。晨昏晴雨,瞬息萬變,晴賞奇松怪石,陰觀云海變換,雨覓流泉飛瀑,雪看玉樹瓊枝,風聽空谷松濤。深山大澤之處,靈氣充沛,自有奇妙之處。這梅山之中,凡人少至,只有那狼蟲虎豹橫行,飛禽走獸來往。其中自有無數妖物化形,這里面有六個妖怪,本事最大,卻是野豬,山羊,金牛,山狗,長蛇與蜈蚣化形,分別叫做朱子真、楊顯、金大升、戴禮、常昊、吳龍。這六妖出世以后,便各自收攏一部分妖物,各自占得一處山頭,互相征討。
六妖之中,蛇精得道最早,見這樣下去,各有損傷,實在不美,便提議大家,結盟以御外敵。六妖實力相差不遠,征戰下去,也不能獨霸梅山,便聽了常昊之言,各自畫出地盤,平時不得無故越界,若是有外敵,則需同心協力。如此一來,方才相安無事。
這天,常昊正在山中飲酒,忽然小妖來報,山下來了一個大漢,將巡山小妖打死數名。常昊聽了大怒,自從自己等人占了梅山之后,何曾有過這種被人欺上門來得事,便提槍帶甲,下山來占這大漢。
來到山下,只見那漢子好生英偉,威風凜凜,手中持一條混鐵大棍。常昊也不廢話,沖上來提槍劈面就扎,那大漢哈哈大笑,一條大棍上下飛舞,神出鬼沒。常昊得長槍不慎與大棍碰上,頓時手臂一陣酸麻,差點脫手飛出。
常昊大叫一聲,“好厲害,大爺走也。”轉身就逃,卻是想要依靠妖術取勝。大漢好不留情,直追上來。常昊心中暗笑,腳下起一陣旋風,卷起一團黑霧,將大漢罩住,方現出他原形,乃是一根大蟒蛇;把口一張,吐出一陣毒氣。
大漢哈哈大笑,“此小道耳,能耐我何?”
常昊大驚,駕妖云就要逃走,大漢使個法天象地的手段,變得數百丈高下,大手伸出,便將常昊抓在手中。手上微一用勁,常昊只覺得骨肉yù裂,大叫饒命。
大漢將常昊扔在地上,身子一晃,現出原形,原來是一只猴妖,只聽其對常昊說道:“吾袁洪是也,久聞梅山乃是洞天福地,特來入伙,還請道兄恕罪。”這袁洪便是通臂猿猴,他自得了玉鼎真人留與楊妙君之道書,隱世修煉數百年,如今煉成出山,聽聞梅山之中多有修士,于是便前來一觀,打算加入其中。
常昊一聽,頓時氣的不行,你來就來,沒有誰不歡迎你啊,可你為何要來這一出啊?不過,別人實力放在那里,也不敢計較。當下,眾人客套一番,將袁洪引到山寨,大擺筵席,置酒款待。并讓小妖去將其他五妖接來宴飲。眾妖聚齊之后,常昊為大家介紹過后,便開始了宴會。常昊見袁洪武功高強,道術通玄,心中便有了個想法,于是竭力吹噓袁洪的本事。
這些妖人沒有一個善良之輩,聽了常昊如此吹噓袁洪,貶低自己,心中不忿。酒酣耳熱之后,便提出以武會友,大家互相切磋助興。袁洪也不下場,但笑不語。
那幾個妖人比了幾場,發現袁洪便好似在看戲一般,心中漸漸火起,便都要求袁洪露一手。
袁洪推辭不過,便道,“既然各位有此雅興,也無不可,各位就一起上吧。”
眾人一聽,頓時大怒,忍不住喝罵起來,常昊卻是知道袁覺有說這種大話的資格,也不推辭,往幾妖使個眼色,讓他們少安毋躁,只管放心的打就是。六妖圍攻袁覺,讓山上的小妖大開了眼界。那六妖的修為雖然不低,可卻是不袁洪對手。只見袁洪大棍展開,舞的潑水難進,而且他又力大無窮,六妖的兵刃都不敢與混鐵棍接觸。
六妖互相互望了望,如果今日六人打不過袁洪一個,那日后如何在梅山立足?便發一聲喊,各自現了原形,將自己煉就的本命法寶打來。吳龍,常昊口吐毒霧,金大升打出一塊牛黃,朱子真吐出黑煙,楊顯噴出一道白光,戴禮口吐紅珠。
袁洪一身銅皮鐵骨,又時常吃那天地靈果,早已百毒不侵,站在那里任他們使出壓箱底的本事,夷然不懼。
常昊知道自己等人與他相差甚遠,急忙跳出戰團,另外五人見了,也各自停手。大家重新坐下,繼續飲酒,不過,六妖看袁覺的眼色已經變了,當晚盡興而歸。
次日早上,袁洪來到大廳,六妖正等在那里。六妖看見袁覺,立即倒身下拜,齊呼“拜見大王。”原來六人連夜商量,既然袁洪是要來梅山入伙,不如干脆自己提出來,推舉他為頭領。否則,以他的實力,要收拾自己等人,也是易如反掌。
袁洪大笑,將六妖一一扶起,道,“既然大家抬愛,那袁覺就愧領了。不過,日后我等同心協力,都以兄弟相稱。”六妖感激泣零,這才真正口服心服。
袁洪收了六妖,便打出梅山七圣的名號來,袁洪又傳給六妖一些修煉之法,讓幾人實力大漲,漸漸梅山便隱隱成了方圓千萬里范圍的霸主。
再說朝歌城里,西伯侯姬昌此時正好來朝,而費仲、尤渾二人對姬昌未曾給他二人送禮之事耿耿于懷,便鼓動紂王將其扣押。紂王對這姬昌的賢名也很是忌憚,聽了費仲尤渾二人之議,當即便命人將姬昌扣押朝歌。自此,周文王便囚于朝歌之中。姬昌素有賢名,眾臣得知此事之后,紛紛前來為其求情,可紂王卻是斷然拒絕。眾臣無奈,只得將此事記在費仲尤渾二人身上。
費仲尤渾見此,為了震懾朝中大臣,便求紂王再設酷刑,是為蠆盆,里面有萬千蛇蝎,若是有忤逆之人,便投入其中,任蛇蝎吞噬。此酷刑一出,更是冷了百官的心,而比干等國家柱石又全部辭官,因此朝政日益混亂。可二人如此還嫌不夠,又進紂王鹿臺圖樣,高四丈九尺,造瓊樓玉宇,碧檻雕欄,工程浩大。瑪瑙砌就欄桿,珠玉妝成梁棟。紂王詔崇侯虎督造,此臺功成浩瀚,要動無限錢糧,無限人夫,搬運木植、泥土、磚瓦、絡繹之苦,不可勝計。
各州府縣軍民,三丁抽二,獨丁赴役。有錢者買閑在家,無錢者任勞累死。萬民驚恐,日夜不安,男女慌慌,軍民嗟怨,家家閉戶,逃奔四方。崇侯虎仗勢虐民,可憐老少累死不計其數,皆填鹿臺之內。
卻說那西周世子伯邑考,乃是至孝之人,想到姬昌囚羑里,心如刀絞,就要前往朝歌代父贖罪。散宜生以文王臨別之言相勸,奈何伯邑考念老父王獨居異鄉,舉目無親,一定要去,眾人無奈,只好讓他前往朝歌。
伯邑考來到朝歌,將家傳三寶七香車,醒酒氈,白面猿猴獻上,請求紂王赦免姬昌,愿以身代。
紂王聽了伯邑考之言,便有心赦免姬昌的罪過,可卻被費仲等人所阻。而且,微子,萁子等一干王室中人也是反對此事,眾人雖是敬佩姬昌忠義,可如今殷商天下卻是毫不太平,于是便多了一個心眼。這姬昌向來與東伯侯、南伯侯交好,如果放其回到西歧,一旦與姜恒楚、鄂順勾結在一起的話,那殷商便是處處受敵,所以,就算西伯侯再怎么忠貞,這個時候也不能冒險。便上阻止紂王放姬昌歸周。
那崇侯虎與其他三鎮大諸侯向來不合,自然要在這個時候落井下石。崇侯虎使人將伯邑考接道府中,設宴款待,可其中卻有一費仲之心腹。伯邑考心中有事,不知不覺喝多了點,崇侯虎便用言語去挑伯邑考。伯邑考聽了崇侯虎的話,大起知己之感,便將對紂王的不滿一股腦兒的發泄出來。大罵紂王寵幸費仲等人,害的父親被囚禁多年。
那費仲的心腹聽了此話,回去便添油加醋的中傷伯邑考一番。費仲大怒,連夜覲見紂王,將伯邑考的不滿說了出來。
紂王大怒,下令將邑考拿下摘星樓,送入蠆盆!費仲卻道:“常聞姬昌號為圣人,說他能明禍福,善識陰陽。臣聞圣人不食子肉,今將邑考之肉著廚役用作料,做成肉餅,賜與姬昌。若昌竟食此肉,乃是臣誕虛名,禍福陰陽,俱是謬說,竟可赦宥,以表皇上不殺之仁;如果不食,當速殺姬昌,恐遺后患。”
紂王聽此,便讓人將伯邑考剁成肉醬,作成餅,差官押送羑里,賜與姬昌。姬昌接了賞賜,雖然明知乃是親子身上血肉,也只能含忍苦痛,不敢悲傷。
伯邑考身死,手下之人有逃脫的急忙回西周報信。散宜生得知消息,便備了兩份重禮并一封密信,差人送到費、尤二人手上。二人收了禮物之后,又見信中多有懇求之言,便又去見紂王,言道這姬昌竟食自己兒子的肉,想來也是無甚威脅,不如放歸,顯示紂王的寬恕。
紂王聽了,也覺有理,便同意姬昌西歸。
姬昌被赦之后,前往朝歌拜謝紂王侯,便星夜離了朝歌,連夜過了孟津,渡了黃河,過了澠池,前往臨潼關而來。
而皇室之中的微子等人得知此事之后,心中大急,連忙面見紂王,說道:“若是文王沒有反意,何必在大赦之后,星夜離開。如此作為,明顯就是心中有鬼,大王切不可放虎歸山,否則后患無窮啊!”
紂王一聽,言之有理,馬上便命殷破敗、雷開二將,點兵去追。
武成王黃飛虎卻是從未相信姬昌會反叛,有心讓他逃走,便點了殘兵與二將。
文王不敢露出虛實,過了黃河,便慢慢而行,殷、雷二將帶領的盡是孱弱之兵,二人索性讓大隊慢慢趕上,只帶了親兵去追。不覺便要趕上,文王嘆道:“此番失于打點,夤夜逃歸,怕是弄巧成拙了。”
終南山云中子在玉柱洞中碧游床運其元神,守離龍,納坎虎,猛的心血潮來。算出西伯災厄已滿,目下逢危。便喚來雷震子,告知身世,讓他前去救文王。那雷震子曾食得仙杏二枚,長出風雷雙翅,連臉都變得面如青靛,發似硃砂,眼睛暴湛,牙齒橫生,出于脣外;身軀長有二丈。
雷震子不多時便飛至臨潼關,打退殷、雷二將,并將姬昌背負到潼關之外,才告知文王,自己乃是文王燕山所收得義子。待文王安全之后,又返回終南山,繼續學習道法。
文王回到西歧,被百官迎如城內,那此子姬發帶著眾位弟弟上前拜見,姬昌想起伯邑考,大叫一聲:“痛殺我也!”跌下馬來,面如白紙。眾人急忙施救,文王漸漸緩過氣來,哇的吐出一塊肉來。那肉就地一滾,生出四足,長上兩耳,望西跑去了,如此連吐了三次。文王吐子所話之物,便是兔子。
卻說姬昌逃回西岐之后,朝歌卻是又迎來一位客人,此人便是北征許久的太師聞仲。
這聞仲卻是征討北海數年,如今終于功成歸來。滿朝百官在黃飛虎等人的帶領下,前去迎接。聞太師眼光在這些同僚身上掃過,卻發現少了許多人,大為驚訝,趕忙問道:“為何有諸多同僚未曾前來?”
百官見回來了聞太師,便如有了主心骨一般,你一言我一語的將朝中這些年發生的事說了一遍。
聞太師越聽越怒,只急得當中那一只神目睜開,白光現尺余遠近。命人擊鼓鳴鐘,催紂王上朝。
紂王聽說是聞太師,頓時心中忐忑起來,只得上朝。聞仲上前將北海之事一一稟報完畢,紂王就想退朝。
聞仲馬上攔下,然后便問起砲烙、鹿臺,以及東伯侯、南伯侯反叛之事。
紂王無奈,只得將這些事情一一告知聞仲,然后低頭不語,準備承受聞太師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