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千零二章 父子論變局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草清

  李克載也相信宋既所言,這是牽涉整個國家的一場大變,入局之人絕非僅限于政事堂和國院。但他沒有想到,其他人跟上來的步伐會如此之快。

  三月三日清晨,李克載在駛往未央宮的馬車中,盯著手里的幾份報紙發呆。昨日他與宋既會面后,就打消了馬上去找父皇的念頭,連夜對這一場大局作了全盤思考,準備走出自己的一步。

  他明顯落后了,《中流》、《越秀時報》、《江南日報》、《正氣》,這幾份國中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不約而同地在首版社論中提到一個問題:宰相呢!?

  宋既是元月告病請辭的,皇帝依慣例挽留,但病情擺在那里,也只能受了辭書,那一日是……二月三日,到今天正好一月,怪不得各家報紙再不理會登聞院關于勿談宰相事的禁令,群起違令,要搞個法不責眾。

  依照《新聞管制令》,登聞院恐怕要高舉殺威棒,狠狠罰一通報業了,可也就是罰錢而已。李克載在這份份報紙上,看到的不是文章,而是街頭巷尾,高堂陋室里,千千萬萬國人的疑惑和憂慮。正是有這樣的底氣撐著,各家報紙才敢于集體行動起來,沖破登聞院禁令。

  李克載感慨道:“絕不是幾百人的事啊。”

  “北人回歸十八年,為何還要訓憲?”

  “海外走私猖獗,朝堂到底管不管?”

  “為何不重理呂宋戶籍,剔除狼子野心之輩?”

  社論力數國中諸多政務難題。已不是在談宰相空缺問題,而是談宰相的權責問題,《越秀時報》雷震子親自捉刀。刻下一句“外有大戰,內有紛爭,宰相當執鐵腕!”

  李克載的感慨更是百味雜陳。看似大家都不愿或者不敢勞動父皇,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未嘗不是不想呢。英華立國四十三年了,國政歸相也說了四十三年,到現在終于有了鼓噪之聲,父皇也許會釋然,可身為下一任皇帝的他,未嘗不感到失落。

  “父皇在宏德祠?”

  李克載在未央宮撲了個空。宮門侍衛親軍告訴他了去向,轉到宏德祠,步入祠堂中,走過一尊尊真人尺寸的石雕,李克載心虛越來越凝重。

  祠堂深處,一個老者正舉著抹布擦拭一尊雕像,看著那秀雅出塵的人像。李克載心中一酸,那是德妃蕭娘娘之像。她亡故時舉國皆哀,都請入祠尊奉,父皇在宏德祠立像,面上是彰其醫學之功和仁善之心。可很多人都知道,這才是“盤娘娘”的真身。

  老者擦拭雕像的動作極溫柔,仿佛他所觸摸的并非冷冰冰的石頭,而是真實的血肉。見他臉上更滿溢著愛憐和追憶之色,李克載不忍打擾,就靜靜侯在一邊。

  這個服色尋常,乍看就像是一位教書夫子的老者正是大英天朝圣道皇帝,在位四十三年,今年已六十七歲的李肆。

  “漢翼,別封祠了,早上來的人誠心最重,可不能傷了他們的心。別擔心,難道祠外的兒郎們會玩忽職守嗎”

  李肆吩咐著,身旁一個看起來還比他老的削瘦老頭點頭應是。于漢翼,在北海和唐努烏梁海呆了十年后,又再度回到李肆身邊,但卸掉了所有職守,以陸軍上將,開國侯之位致仕,然后轉入皇室內廷,成了李肆的貼身跟班。

  “克載啊,昨晚上沒來?”

  李肆也早看到了李克載,但擦完雕像正面后,才淡淡開口。

  李克載趕緊道:“茲事體大,兒臣去請教了宋相,想先有自己的計較。”

  李肆點頭:“說說看……”

  李克載一邊說著,李肆一邊擦拭,表情依舊專注在雕像上。

  宰相之位空缺月余,牽起的問題可是一大串。首先是宰相權責問題,兩院組黨,各找人選,卻都避開程映德、楊俊禮和向善至三人,這說明什么?說明兩院不滿過去與政事堂苦苦糾纏之勢,希望打開新的局面。

  在野民聲沸騰而起,又是問題的另一面,民間渴望國家上層治政更為主動,就算不領著國人走,也不能繼續扯后腿。諸多事務,樁樁紛爭,有識之士都看出了問題癥結,都在主政之人權責還不夠大,掣肘之力太強。

  當然,皇帝愿意,或者太子能夠多擔當一些,算是暫時性的解決方案,可民智已開,至少是士人之智已開,都希望能多擔當一些,能不勞動太子或皇帝最好,甚至就此劃定皇權和相權之界。

  兩院組黨,共和會和同盟會出現,推他們各自中意的人選爭相,該怎么爭才能興利去害,奠定百年之制,這只是變局的表層。

  擴及一國,從政治根基看,變局更廣一層還在黨爭之局到底該是個什么體制,只能先確立了黨爭之制,然后才談得上宰相推選。而從政治之巔,也就是“政權”來看,宰相權責到底又該怎么變,這上下之動,才是變局的里層。

  再由這政治之巔,推及皇權,皇帝權責又該怎么變?這就是變局的核心了。

  “父皇,這一環若成,我英華的國政之體就完全立穩了。只是這一環所涉太廣,兒臣怕倉促成事,遺患不絕。”

  李克載講清楚了自己對這樁變局的理解,末了還道出自己的隱憂。

  “便有遺患,也是小患,若是變局始終不成,其害更大啊。”

  李肆擦完雕像的裙角,直起身來,抹了抹額頭汗水,看著雕像的背影,嘴里這么說著,心中卻閃過四十多年前的舊日場景。那高挑綽約的人兒,懷揣一顆恨天絕心,來到自己面前。那時的自己,還靠著穿越者之能。帶著鄉親們一步步地掙富貴呢。

  穿越者……自己幾乎都已忘了這個身份,在此世活了將近五十年,另一個位面的二十多年已朦朧破碎。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就是這個位面土生土長之人。那一世不過是黃粱一夢。到底是人在夢中見蝶,還是蝶在夢中見人,這種恍惚感越來越深。

  “只有你。只有你們,才時時提醒著我,我到底來自哪里,我當初的夢想又是什么。”

  李肆摩挲著雕像的肩頭,眼中迷蒙,仿佛這背影下一刻就會轉過身來,顯出一張清麗容顏,朝自己嫣然一笑。深泓眼瞳投來無盡崇仰和愛戀。

  天竺皇冠到手,卻再增不了半分他在國人心中那至高無極的榮光。二十五年前北伐復土,他的功業已登巔峰。自那時起,他就開始有些迷失了。

  并沒有如舊世帝王一般,大興土木,揚功赫績,也沒有酒池肉林。夜夜笙歌。但他確實迷失了,已完完全全視自己為這個時代的帝王,就順著歷史大潮,跟著英華一國滾滾向前,再無領潮逐浪之心。

  他覺得他已作得夠多了。所以他沉醉在安逸享樂之中,沉醉在帝王賢名之中,想將手中的帝國雕琢得更為完美,想更真切地感受這個自己所造出的帝國。他以安國院為手,不斷插手國政,他也一直親自掌軍,注視著每一場戰役,他還一直緊盯外交,推著英華在東西大局中爭到更多利益。

  他漸漸已經習慣以這個時代來看時勢,習慣依靠手中的權力來下棋,而忘記了自己本該是局外之人,自己的目的本該是鼎革棋局。這十多年來,是宰相、政事堂和兩院在拖累國事嗎?不,是他這個皇帝在拖累。

  英華雖立起天人大義,但政治格局卻還是新舊交替之制,越來越不適應不斷膨脹的國勢。南北矛盾該如何調節,地方中央該如何分利,本土海外該怎么平衡,該怎么將更多階層卷入獅虎相爭相持之局,讓這相爭利于國家和民人,讓這相爭不破底線,這已不是靠皇帝,靠他一人之心,一人之力所能攬下來的。

  他遲遲沒邁出這一步,而他的權威光環又太過眩目,以至于責任沒能落在他身上,是宰相和太子接下來了。宰相之咒就是這么來的,李克載在朝野間落下“聾太子”一名,也是這么來的。

  愛人們已經老去,先是寶音,再是蕭拂眉,蕭拂眉的離去,讓他終于醒了過來,而之前與禛的會面,讓他心緒更為清靈。他終于找回了身為穿越者的自覺,但這層自覺之外,還是不可避免地裹上了一層厚重時光,以及對妻子們數十年相守的不舍之情。

  “你是不是還擔心,當你作了皇帝時,就成了一尊擺設?”

  收回微微激蕩之心,李肆這么問李克載。他現在已是三代同堂,皇長孫,也就是李克載的長子李明綦已經十三歲了。李克載這老太子能十數年謹慎居位,不涉政過深,也得有非凡心志才能辦到。

  就因為對李克載有很高期望,李肆說話也很直接,直接到李克載都想跪拜而下,自陳心志。不是跪皇帝,而是跪父親,英華國政體制能延續至今,托起今日變局的根基,是他們父子兩人攜手而為,李克載當然不愿被父親誤解。

  “父皇的告誡,就是李家子孫的祖訓!民智皆開之日,我李家這皇帝之位就會成了擺設,甚至會退位去帝,那一日,我李家就該功成身退,不可妄阻時勢之潮……”

  “但父皇也說,時勢非鼓噪之聲,而是寰宇東西之局與國家之局的內在,我們就得看清到底是禍亂之跡,還真是大勢所趨。該我們李家站在國家之前時,我們也絕不退縮!”

  “依父皇之言,兒臣認為,百年之內,大英皇帝也絕不會是一尊擺設!兒臣憂心的是,皇權的邊界會在哪里?會不會因這消長無界可依,以至亂了人心!”

  李肆欣慰地點頭,不枉段國師和他的教導,李克載的政治見識足以躋身國中賢者之列,當然這也有國中天道之學越來越昌盛的大背景。這種認識,李家皇子皇孫們多少都有,甚至還因與今世武人之道契合。而有更深的感觸和把握。

  “你問到了問題的實質,皇權的邊界該在哪里?”

  李肆拍拍李克載的肩膀以示撫慰,再戀戀不舍地看了看蕭拂眉之像。招呼著于漢翼向深處走去,那里還有寶音的雕像。她本在蒙人心目中就有很高名望,因調解藏蒙教俗之爭亡故。也很受國人尊奉,在這弘德祠里也留下了她的雕像。

  踏在祠堂如鏡般的水磨大理石地板上,李肆的問題也像直接敲在李克載心口:“談皇權之前,先談談國家的治權。你以為,這天下是何人治政?”

  沒等李克載回答,李肆沉沉道:“我英華大義是君民相約,共有共治,里面含著一個永遠只可趨近。不可為真的理想。若是去除這個推論,大義之下的實質,就如宋時文彥博所言那般,皇帝非與民治天下,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此言別說百年,千年都為真理。”

  李克載欲言又止。這不是舊世之語么?難道父皇還要重提法家之途?

  “當然,這是從政體之制上來看文彥博之言。皇帝會怎么變?士大夫是誰,又是怎么來的,這就另有計較。在我來看,若是將皇帝與士大夫并為一體來看。就國體實質而言,舊世與今世之差,不過在于皇帝之權有邊界,士大夫可以拆成士與大夫,士大夫與一般民人相接更緊,不僅有考來的,有選來的,還有依靠輿論而參于治政的民間之士。士大夫所仰大義來自民意,而非學術、世襲或者帝王恩蔭。”

  聽到這,李克載松了口氣,凜然靜聽。

  “孟子言民為本,民意才是國體大義的根基。但民意是否就無邊界呢?自然不是,民意的邊界很清晰,那就是民人之利,而且是不害他人之利。具體要怎么辦,得靠士大夫來解決。”

  李肆的話題很有些遠:“民意不是絕對正確的,民意很容易被煽動,被誘導,被蠱惑,民意更是躁亂的,尤其是某些人認為自己的利被他人奪去,或者是本該有更多的利時。古往今來,人人不勞而獲的大同之說是一面,弱者天生為強者血食的自然之說是一面,民意總在這兩面之間搖擺,而且很易因兩面對立而走向極端。天人大義下,人人皆一越來越深入人心,民意也會越來越沸騰,這搖擺也會越來越劇烈。”

  “士大夫不僅要治天下,更要調和人心。最佳的調和之途是什么?就是老師時時口邊所提的‘人人成士’啊。”

  李肆感慨道:“大辦教育,廣開民智,這僅僅只是基礎。學校只能讓人得知,要有智成士,還需要有德、有行、有思,因此‘人人成士’就只能是一個永可趨近,不可為真的理想。”

  “人世間,即便百年,乃至三百年之后,民與士依舊是不可重合的。我們可以指望在百年里,百人中有十人成士,可到三百年之后,百人中也沒辦法有二十人成士。但一士領十人之心,百人十士,已足以穩天下,護大義,因此……”

  李肆停步,看住李克載:“不要被民意遮蔽心眼,該看的是兩點,一是士大夫,一是民人轉為士大夫之途是否通暢、寬闊。”

  李克載沉吟著,就覺豁然開朗,父親這話并沒有針對眼下課題給出具體意見,初聽似乎還是玄之又玄,可這些話卻將“最后一環”所處的大環境描述清晰了,本質解釋清楚了。

  “要劃皇權之界,就先得把治權之界劃清楚,現在宰相推選之變,就是辦這事的,黨爭之制也只是手段。”

  李肆還是作了說明,話題也落到了實務上。

  李克載眼中發亮:“兒臣就在想,如報紙所提的一國大議,普選宰相,似乎將這治權之界擴得太開,藏污納垢,根骨不實。而黨爭若只在兩院和政事堂,這治權之界又太小,立不穩當。因此……宰相推選要向內收一些,黨爭卻要往外擴一些!”

  李肆道:“這只是細節,注意應需而生,應時而變就好。劃定了這治權,再來劃皇權,就一目了然……”

  說話間已來到舒妃寶音的雕像前,雕匠顯然是位大師,即便毫無色彩,只是樸素的青石人像,也將一位亮麗而活潑的草原女兒生動地展現在觀者眼前。手扶氈帽,正要上馬的少女滿臉歡笑,讓李肆心神也驟然一晃,話語也猛然停住。

  此時祠堂中已進了不少人,一尊尊雕像地觀覽著,他們就在李肆父子和于漢翼身邊走過,并沒察覺到,正盯著舒妃雕像沉默不語那個老者就是圣道皇帝,而一邊恭謹立著的雍容中年,就是當今太子。

  “克載,四年,四年后,這擔子就該你挑著了,皇權要怎么劃界,你自己來。”

  李肆低聲嘀咕著,李克載兩眼圓瞪,難以置信。

  “不管怎么劃,你且記得,國憲是皇帝的權柄之根,大判廷是皇帝的責任之根。”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