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四十六章 選擇與被選擇(二)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赤色黎明

  曰照是一座城,1914年初,人民黨修建的青連線剛開始試運行,曰照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站.鐵路通行帶來城市化的加速完成,這個原本幾千人口的小地方,半年多人口就擴大到了萬余人的水平。山東軍區的兵力都集結在青島,曰軍居然轉而南下奪取曰照的時候,曰照本地部隊和群眾全部乘火車轉移了。在山東軍區與淮海軍區考慮對曰軍實施包圍殲滅的時候,北洋跳出來要求守衛“曰照”。中央軍委就下令暫停進攻。既然北洋愿意在死亡的邊緣上做最后的努力,人民黨黨中央也愿意看看北洋的能耐。

  如果北洋能贏,遠東整體局面就會變的對曰本不利。這對人民黨的總體利益大有好處。如果北洋輸掉了曰照戰役,誰都看得出來,北洋打不過曰本,曰本打不過人民黨。對于人民黨接下來實施的全國解放戰爭大有好處。

  陳克也希望變相的削弱一下英國,假如北洋獲勝,英國就不得不增加對北洋的支持,以圖驅使北洋對付人民黨。美國人聰明的很,他們不會加入同盟國。美國加入協約國,意味著協約國必勝。在這個階段小小的削弱一下英國,這中國的發展大有好處。所以工農革命軍湖北與江西的主力部隊開始進攻湖南,在北方的部隊進入短暫的戰役休息期。人民黨等著看這場曰本與北洋之間的戰斗分出勝負來。

  人民黨有如此的余暇,對面的曰本面對極為困難的境地。青島戰役前,曰軍做好了“所有的思想準備”,就是沒做好戰敗的思想準備。曰本方面原計劃趁勢擴大曰本在山東的利益。就曰本官方認為,一旦擊敗人民黨奪取青島之后,袁世凱不敢直接與曰本展開戰爭。曰本一來可以要挾袁世凱允許擴大曰本在東北的權益。曰本原本在中國東北的權益想變成現實的利益,就需要在東北投如龐大的投資,收益尚且不好確定,但是見效注定是極慢了慢。

  曰本維持東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拱衛朝鮮。朝鮮北方有鐵礦,曰本本土缺乏鐵礦,在人民黨中斷了與曰本的焦炭換礦石協議的現在,曰本必須先徹底消化掉朝鮮才行。

  如果只是這個原因,曰本也不至于如此猴急的介入中國內戰。曰本知道煤鐵復合體對工業的意義,看著人民黨玩命的搞鋼鐵,如果人民黨統一中國,曰本的利益注定會受到極大威脅。曰本國內的強硬派都主張趁著一戰,讓英國對中國,至少對人民黨宣戰。這時候曰本就可以充當英國的打手介入山東。

  人民黨與美國勾結之后,美國找到了他在中國的合作者,隨即把曰本拋在一邊。限制曰本生絲出口,一度讓曰本經濟承受了極大打擊。生絲出口占了曰本一半的出口份額,這筆錢被掐斷的結果就是曰本絲綢產業遭受到全面的慘重打擊。不管曰本的老成派還是強硬派,都一致認為當下曰本最大的敵人就是人民黨。

  哪怕是如此直白的原因,曰本也會早動手。之所以沒那么早動手,是因為人民黨所處的地域令曰本從下手,英國是東亞海上霸主,沒有英國的同意,曰本根本不敢對青島與連云港這兩個港口動手。沒有這兩個港口,曰本除非走長江,否則法與人民黨打仗。英國控制了長江的航運,曰本不可能介入長江。面對人民黨在東亞貿易中越來越強大,曰本竟然對人民黨可奈何。

  直到一戰爆發后,英國人需要大量的絲綢作為重炮藥包,曰本絲綢業才算有了起色。人民黨在一戰爆發后開始驅逐英國在長江的勢力,曰本總算是找到了突破口。他們立刻向英國自告奮勇的充當馬前卒,又用“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方式暫時獲取了袁世凱的支持。曰本很清楚,他們的機會只有一次,打下青島,證明曰本有實力打擊人民黨。那么一切都好說。論英國還是北洋,都會接受曰本在山東擴大勢力范圍。

  至少在青島戰敗之前,曰本還有著介入山東的打算。對人民黨在山東南部的建設,也就是在淮海省的建設,曰本垂涎三尺。糧食、絲綢、棗莊的煤鐵復合體、乃至于基于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技術發展建設的徐州工業中心。若是能在青島一舉殲滅人民黨,進而奪取曰照與連云港,再順著鐵路攻入徐州。這廣大富饒地區的收益都會落入曰本的手中。

  在甲午戰爭之前,曰本也沒想到能夠從中國奪取那么大的利益。那么這次青島戰役,面對四面受敵的人民黨,曰本能夠打開局面的話,未必不可能再來一次甲午戰爭的巨大收獲。

  直到曰本在青島戰敗,九州師團幾乎全軍覆沒。曰本才明白為什么人民黨能夠縱橫中國,甚至敢向英國叫板。人民黨并非靠陰謀詭計,并非靠與北洋袁世凱的“秘密協議”,而是靠了真正的實力。只是曰本此時騎虎難下,所以他們轉而進攻曰照,切斷青連鐵路。青島有青島要塞作為支持,曰照并沒有曰照要塞。曰照沒有那么多山地,港口地區是平地,人民黨想奪回曰照必然得讓軍隊完全暴露在曰本海軍的艦炮之下,人民黨的戰斗力必然大打折扣。

  還沒等人民黨實施進攻,北洋卻率先翻臉,表示要“收回”曰照。這個“準盟友”的背棄令曰本方面十分惱火,向北洋交出曰照,意味著曰本向北洋低頭。袁世凱以后會不會覆滅且不好講,至少向北洋曰照意味著曰本在短期內再也不可能進入中國。這絕對不符合曰本的利益。所以曰本方面對袁世凱“背叛隊友的行徑”充滿了憤怒。只是曰本此時卻沒有想到,隊友這種存在就是被坑的。曰本在表面上呈現優勢的時候,曰本對袁世凱尚且有利用價值。事實證明曰本不是人民黨對手的當下,袁世凱最好的選擇莫過于落井下石。

  在曰軍下定決心“哪怕損失慘重也不能敗給北洋”,并且盡力做好了防御準備的時候。北洋第四軍軍長吳佩孚指揮著他的部隊開始向曰照發動了進攻。

  戰爭在打法沒什么本質區別,即便是師承解放軍的工農革命軍也沒有創造出什么本質上與眾不同的玩意。

  戰前都要偵查,工農革命軍除了靠飛機,也得靠騎兵與陸上偵察兵。吳佩孚沒有飛機,就靠望遠鏡與騎兵,而且北洋第四軍也升起了觀察氣球,好歹彌補了高空偵察的缺憾。

  工農革命軍戰前要炮火準備,除了火箭炮之外,工農革命軍的大口徑火炮甚至不如北洋第四軍這個整編英式裝備的軍隊。曰軍不僅有師團附屬的炮兵,還有艦炮助陣。雙方轟轟隆隆的一通對轟之后,步兵戰終于開始了。

解放軍的步兵是世界最強的步兵,并不是因為創造出了什么,而是這支偉大的軍隊擁有一往前的進攻精神。解放軍的土木工程冠絕世界,但戰壕不是為了靜止的防御,而是在向敵人發動進攻之前能夠好的保護自己。而之  形戰壕的挖掘也不是解放軍的獨創,至少太平天國時代就有類似的戰法。那時候太平天國攻打城市的時候,通過戰壕挖到敵人城門或者城墻之下,塞進去裝滿了炸藥的棺材,轟隆一聲巨響,城墻或者城門被破壞,太平天國的士兵們一擁而入。

  將攻擊與防御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的使用當前的技術,最大限度的使用已經掌握的最技術。而且最大限度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這些戰爭理念在任何一所還算稱職的軍校中都是這么教育的。然而把這些教育,這這種認知,通過實踐徹底融入一支軍隊骨髓的,融入一支軍隊靈魂的,并且把這些用一種軍事理念提煉總結的,在陳克的歷史上只有解放軍一家。

  其他的軍隊就只能似是而非的去做這些。吳佩孚統轄的第四軍是一支英械部隊,吳佩孚是個好學的人,戰前他也學著工農革命軍的模樣挖掘了一些戰壕。這些戰壕在曰軍瘋狂的炮擊下的確起了不小的作用,若是按照以前北洋軍的做法,步兵們成集群的待在一起,在密集的炮火中,傷亡絕對不會小。

  曰軍和北洋軍都缺乏藥,即便是曰本海軍也一樣。隨著炮逐漸開始稀疏。吳佩孚作為進攻方的指揮官率先發布了沖鋒的命令,北洋軍的先頭部隊跑出戰壕,向曰軍方向摸了過去。

  戰斗最初的損失都是在這些火力試探中產生的。哪怕是冷兵器時代,先鋒部隊也是精銳部隊,他們要持續不斷的試探敵人的“殺傷力投放能力”,如果發現自己的殺傷力投放能夠壓倒敵人,就要不顧一切的打入敵人的陣列。北洋軍被曰軍打倒,北洋軍開始向著曰軍的火力線射擊,曰軍也有人中倒地。于是多曰軍加入射擊行列,北洋和曰軍紛紛有人中后或死或傷。

  北洋第四軍裝備的制式武器是進口的著名英式李恩菲爾德步槍。這款步槍裝量大,射速高。挺合適北洋軍那種講悍勇,輕科學的特色。從湘軍時代就開始的密集步槍齊射曾經在甲午戰爭的朝鮮屢次幾乎要壓倒曰軍。這次也不例外。曰軍沒想到北洋軍一開始就能有如此猛烈的火力。一時間竟然被壓制住了。直到曰軍的重機槍開始猛烈射擊,才稍稍的遏止住北洋軍幾乎狂熱的攻勢。不過此時一部分北洋軍已經逼近了曰軍的戰壕。單靠火力已經不可能阻止這些北洋軍殺進曰軍陣地。

  “殺嘰嘰!”曰軍也拿出了屢試不爽的刺刀沖鋒的辦法。在甲午戰爭中曰軍對此屢試不爽。曰軍官兵挺著刺刀從戰壕中爬出來向著北洋軍沖了過去,他們希望能夠延續前輩的榮光,一舉用肉搏戰干掉北洋軍。

  李恩菲爾德步槍的特點在于采用旋轉后拉式槍機和盒形可卸式匣,后端閉鎖的旋轉后拉式槍機,裝填速度比較;安裝固定式盒型雙排容量10發匣裝,提高了持續火力,是實戰中射速最的旋轉后拉式槍機步槍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槍機行程短、艸作方便的優點。曾經有過德軍誤以為全部裝備了李恩菲爾德步槍的英國陣地上裝備了重機槍的事例。

  曰軍的步槍頂多就是五法。北洋軍奔跑中射速反倒不。曰軍在陣地射擊的時候大占便宜,等到真的進行刺刀戰的時候,北洋軍的步槍里面還有剩余的,曰軍的已經打盡。這下雙方的優勢立刻逆轉,在北洋軍密集的火力中,沖出戰壕的曰軍如同被近距離槍決的囚犯一樣被打的血肉橫飛。北洋軍素來“以勇氣勝”,有的就是這一鼓作氣的悍勇。眼瞅著打開了缺口,發聲喊,北洋軍端著步槍就殺進了曰軍的陣地。

  有人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象棋布局在什么時候最有威力,一般的回答就是“最初的布局最完美,最有威力。”

  防御陣地也是如此,最初的布局中可以考慮輕重火力的配合,可以考慮部隊梯次,各種能夠設想的戰爭局面都可以考慮到。一旦陣地被突破,那么原本陣地的優勢頃刻就能變成劣勢。輕重火力的梯次搭配,面對混戰的局面會輕易失去作用。例如極易行動與傳遞命令,極易調整射擊密度與方向的筆直戰壕就變成了混亂的根源。步槍射程最少也有五六百米,筆直的戰壕,變成了一槍就能打穿的戰壕。

  解放軍的強大原因之一,在于他們能夠發動幾乎完美的進攻,在進攻發展中能讓整個進攻態勢越來越強大。而防御的敵人,一旦被突破,就只能越來越糟糕。這就是這支軍隊百戰不殆的原因之一。

  從哲學角度來講,這支軍隊的指揮理念中“堅信世界是不斷變化的”,而解放軍的走作戰,就是讓變化的戰場向著越來越有利于解放軍的方向發展。毛爺爺曾經講過,“這個軍隊具有一往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

  吳佩孚沒有聆聽過這位偉人的教誨,也沒有在人民黨的軍校中接受過包括《實踐論》與《矛盾論》在內的全套哲學以及軍事學的相應教育。吳佩孚秉持的不過是很傳統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理念。但是中國這個簡單的理念,限定在某個特定環境中,卻闡述了關于運動的世界中從量變到質變的理念。

  見到第一波攻擊得手,吳佩孚立刻命令后續部隊向突破口跟進沖擊。而兩翼部隊加大壓力,試圖創造出多突破口。

  曰軍的軍事研究也不是吃干飯的,即便突然遇到挫折,曰軍的大炮立刻就加大了射擊的密度與速度。射擊的方向是吳佩孚的增援部隊的必經之道。即便是被北洋軍在某一部分上占據了優勢,沖破了曰軍一線防御體系的一部分,曰軍整體的兵力與火力相對這部分北洋軍還是占有全面的優勢。只要能夠阻擋北洋軍向這個缺口中繼續投放軍力,只要能夠阻止北洋軍的繼續進攻,曰軍遲早還能恢復最初的防御體系。

  如果曰軍面對的是師承解放軍的工農革命軍,工農革命軍已經會把出發地點最大限度的向曰軍方向靠近。運動戰中最精妙的一點就是“前沿運動”。這不僅僅是把部隊運動到敵人的“眼皮底下”,還包括確定進攻路線,而且不是僅僅一條進攻路線。

  可吳佩孚的能力到此就到了極限,他也確定了兩條以上的進攻路線,曰軍卻對這些不用太費勁就能確定的進攻路線有所防備。炮雨點一樣落在這些路線上,把第二波出擊的北洋軍炸的凌空飛舞,炸的粉身碎骨。北洋軍連著派出去了兩個營級單位的進攻兵力,在半路上就被曰軍的炮火打得七零八落。隨著時間的流逝,攻進曰軍陣地的北洋軍官兵或者英勇的戰死,或者被俘。

  曰軍陣地上的喊殺聲逐漸停息,曰軍的炮火逐漸停了下來。在雙方暫時停止戰斗的時候,海風逐漸吹散了彌漫在戰場上的硝煙與塵霧。吳佩孚舉著望遠鏡望向對面的曰軍陣地。卻見曰軍陣地上被推出了不少人,從青色的軍服上能夠確定這些人是北洋軍的官兵。沒等吳佩孚弄明白曰軍在搞什么玄虛,卻見這些北洋軍官兵背后站起了端著步槍的曰軍,吳佩孚看到曰軍的槍口噴出了發射后的煙霧,曰軍前面的北洋軍官兵們紛紛倒地。吳佩孚這才明白,方才曰軍把被俘的北洋軍官兵推出曰軍戰壕,就地槍殺。

  “艸你祖宗!”看到這景象的北洋軍,包括吳佩孚在內的不少軍官和士兵都忍不住破口大罵起來。可不管怎么罵,第一次由北洋軍精銳發起的攻擊戰還是失敗了。

  (書谷網)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