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少年任俠-徐庶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惡漢

以下內容轉自百度,其立場與作者無關徐庶-簡明歷史傳記  單福原名徐庶,年少時愛好任俠擊劍,后折節向學,因中原戰亂,客居于荊州,與諸葛亮、司馬徽、龐統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劉備,還推薦了諸葛亮。長坂之戰時,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抓獲,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徐庶早先名福,是單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單福,后改名為徐庶。

徐庶-簡明演義傳記  徐庶年少時愛好擊劍,后折節向學,游學四方。劉備在新野時,徐庶化名單福,投效與劉備,被拜為軍師。徐庶為劉備出謀劃策,擊敗曹將呂曠、呂翔,斗陣勝曹仁,并計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謀士程昱識破了徐庶的身份,稱徐庶之才十倍于己。曹操欲拉攏徐庶,于是程昱取來徐庶老母,用偽書賺徐庶來降。徐庶臨走前向劉備“走馬薦諸葛”,并立誓在曹營“終身不設一謀”。后徐庶跟隨曹操參加赤壁之戰,在龐統建議下,主動請命去散關防守馬騰、韓遂,逃過赤壁大火。

徐庶的歷史評價  諸葛亮:“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元直,勤見啟誨。”三國志蜀書九董和傳。

  其他資料:

  徐庶,字元直,本姓徐,名庶,后改名為單福。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對于徐庶,因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其有精彩的描寫,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書中許多情節雖與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薦諸葛,史籍卻有詳細的記載。

  行俠江湖

  徐庶的出生年月因史書無載而無法考證,但依據史籍記載其活動情況來看,他出生于漢靈帝建寧年間(168——172年)。徐庶在少年時代,非常敬慕那些嫉惡如仇、扶危濟困的武林俠士,矢志要做一名頂天立地的大俠。為了實現這一宏愿,自幼拜師學藝,苦練武功,結交同道俠友,探討切磋各個流派藝技。待學有所成之后,便游歷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濟困的俠行善舉。徐庶很快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少年俠士。

  東漢靈帝中平末年(188年),徐庶的一位朋友因與當地一家豪門惡霸結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萬般無奈之際,只好請少俠徐庶為其報仇雪恨。徐庶接受朋友的請求后,以白色堊(音è)泥涂抹面孔,只身闖入惡霸家中,一劍刺死了這個仗勢欺人、為害一方的惡徒。徐庶正要離去,不幸被聞訊趕來的大批官差包圍。因寡不敵眾,失手被擒,官府對徐庶進行了嚴酷審訊,徐庶出于江湖道義,始終不肯說出事情真象。又怕因此株連母親,盡管受盡酷刑,也不肯說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官府計窮,派人將徐庶綁在刑車的立柱上,擊鼓游街,要老百姓來辯認他的身份。老百姓感于徐庶行俠仗義,為地方除去一霸,所以無人出面指認。官府也無可奈何,后經徐庶的朋友上下打點,費盡周折,終于將其營救出獄。

  棄武從文

  這次事件,在徐庶思想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他認識到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鏟除人間不平事,誅盡天下害人蟲。審時度勢,又見東漢王朝日趨腐朽,諸侯割據,烽煙四起,決心棄武從文,掌握一身治國用兵的本領,造福于天下蒼生。自此以后,徐庶告別武林諸友,摒棄刀槍劍戟,潛心讀書求學。初進學館時,同窗得知他曾以武犯禁,都不愿與他來往。徐庶對此毫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孜孜不倦地投入學習。由于他學習勤奮,天資聰穎,學習進步很快。加上他為人忠厚誠懇,豁達大度,很快就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諒解。在學館求學期間,與同郡的石韜、石廣元志趣相投,成為親密無間的好友。

  漢獻帝初平年間(190——193年),漢室衰微,悍臣專政,中原大地群雄并起,混戰連綿。徐庶、石韜為避戰亂,舉家南遷到荊州地區。在荊州,徐庶結識了客居此地的崔州平、孟公威和諸葛亮、龐統等人。在與諸葛亮的交往中,徐庶為諸葛亮淵博的學識、超人的見解、對時局敏銳的觀察判斷力和獨到的治國用兵之術所傾倒。諸葛亮也對徐庶出眾的才學,高尚的人品而敬仰。兩人來往頻繁,推心置腹地暢談天下大勢,品評當時豪杰,探討治國用兵之道。徐庶對諸葛亮以春秋名相管仲、戰國名將樂毅自喻,深信不疑。

  力薦英才

  徐庶客居荊州時,荊州牧劉表多次禮聘徐庶出仕。但徐庶觀劉表其人,以為此公雖號稱皇室宗胄,頗有禮賢下士之名,但骨子里卻優柔寡斷,知善不能舉,知惡不能去,只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徐庶堅辭不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在中原地區戰敗的劉備來投靠劉表,劉表對他心懷疑懼,讓他屯兵新野抵擋曹操。徐庶通過觀察,發現劉備胸懷大志,才略過人,并能夠善待部屬,素有人望。于是就前往新野拜見劉備。劉備正刻意結交荊襄一帶的有識之士,對頗有名氣的徐庶前來投靠,喜不自勝。劉備非常器重徐庶的才干和人品,當即把他留在營中并委以重任,讓他參與整頓軍事,訓練士卒。

  建安九年(204年),劉備乘曹操出兵河北攻鄴城之機,出兵掠地,北至葉縣附近。留守許昌的曹魏大將夏侯敦帶于禁、李典等出兵抵御。因劉表拒絕出兵相助,劉備兵弱將少難擋曹軍。在這危機關頭,徐庶建議放火燒寨,佯裝退兵,然后派關羽、張飛、趙云等領兵埋伏以待曹軍追兵。夏侯敦不知其中有詐,不顧李典的勸阻,同于禁率輕騎追擊劉備。劉備埋伏的軍隊同時發起進攻,將曹軍團團圍困,曹軍傷亡慘重。劉備反敗為勝,有驚無險,這才從容收兵,返回新野。

  徐庶卓越的軍事才能,令劉備大喜過望,盛贊他有王佐之才。徐庶極力謙讓,稱自己的才學遠遠無法同諸葛亮相比,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過去劉備在荊州曾拜訪過陽翟的“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也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如今見徐庶又極力推薦諸葛亮,當即就產生了招募延攬之心。他想委托徐庶代表自己,禮聘諸葛亮出山。徐庶婉辭,他指出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能,人稱“臥龍”先生,得其能安天下。對這位蓋世奇才,不是貿然能請得來的,建議劉備親自前往。劉備為圖霸業,求才若渴,他不惜降尊紆貴,三顧茅廬,虔誠之心終于感動了諸葛亮,接受了劉備的邀請,于207年出山輔佐劉備,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侍母歸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人南撤。在曹軍追及到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并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本打算與將軍共圖王霸大業,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擄,方寸已亂,即使我留在將軍身邊也無濟于事,請將軍允許我辭別,北上侍養老母!”劉備雖然舍不得讓徐庶離開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離,更怕萬一徐母被害,自己會落下離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

  徐庶北上歸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戀故主劉備和好友諸葛亮。盡管他有出眾的謀略和才華,但不愿為曹操出謀劃策,與劉備、諸葛亮為敵。因此,徐庶在曹魏歷時數十年,卻從未在政治軍事上有所作為,幾乎湮沒無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魏文帝黃初年間(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聽到徐庶歸曹入魏后的經歷,不禁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嘆息不已。

  徐庶一生,雖然命運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終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業。但他忠直坦誠、孝敬親尊、力薦英才的人格品德將永傳后世。

歇后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徐庶三國志無傳,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記載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于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于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讀了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三國演義對徐庶生平的介紹取自魏略,而單福這一名字的來歷無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徐庶早先名福,是單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單福,后改名為徐庶。但是這種理解大錯特錯了。。。”單家“二字在這里絕不是”單姓人家“的意思。單字有四音,作姓時讀作”SHAN“,一般的情況下讀作”DAN“。古籍中常見”單家“一詞。如晉書。蘇峻傳:”峻本以單家,聚眾于擾攘之際。“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敘薛夏事跡:”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凈、任、趙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東詣京師。“所以魏略所謂徐庶”本單家子“,是說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門大族。并非說徐庶本是姓單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謀士。在劉備居新野時投奔劉備。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與諸葛亮一起行至長板坡時被曹操擊潰,徐庶的母親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對劉備說:“我所能發揮才能的,只有新野小縣。現在新野沒有了,我心已亂。老母在曹操處,請讓我去。”劉備簽應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赤壁之戰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謀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愛。曹丕繼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諸葛亮北伐時都為司馬懿出了不少主意。歷史上的徐庶和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完全兩個人。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否則他決不可能會官至三公。如果不說忠義的話,徐庶真是一個不錯的謀士。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之才強于二荀,但在三國志中,對徐庶的記述卻極少,只說他是諸葛亮少年時的朋友,后來跟隨劉備,也沒有什么建樹,只是推薦了諸葛亮算是功績。而如果結合裴注中所載魏略中的說法,則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圓滿了:“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而徐庶后來由于襄陽追擊戰中,老母被捕獲,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韜一起跟隨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驗證了諸葛亮的評論。因此有人據此就認為歷史上的徐庶是一個和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沒有荀、郭之才,也沒有鴻鵠之志,對于劉備陣營來說,實際上也是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的人物。但如果我們讀史時再仔細一些,就會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徐庶的志向是“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和諸葛亮的志向是一樣遠大的。他跟隨劉備后,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這個器重是在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后來,諸葛亮聽說徐庶在魏國只作到御史中丞時,又嘆息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和少年時的評價截然不同。

  而資治通鑒中的一段記述,更能說明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茍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國,則亮可以少過矣。””將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來,要臣下們向其學習,足見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絕非泛泛之輩。

  按魏略中的說法,徐庶少年時是一個任俠擊劍的狂放少年——或許就是一個強盜,曾經為人報仇(我的理解是殺死了仇人),后來才折節學問,則其棄武從文之時應該不下十五六歲了,而此時向來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夠不理會那些因為他曾經當賊而瞧不起他的同學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讀書,很快就在學問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則其志向見識也應該異于常人,似乎是和壯年始學的呂蒙一類的人物。而諸葛亮卻將他放到石廣元、孟公威一個檔次,認為其只能勝任刺史州郡級別的職務,如果屬實的話,可能是因為當時諸葛亮和他相交尚淺,徐庶由于求學時間尚短,學問還不很精深的緣故。而后來徐庶學業完成,和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學問也基本成熟,在諸葛亮的眼里,自然也就非“吳下阿蒙”了。

  但從后來徐庶棄劉歸曹的情況來看,徐庶與人“共圖王霸之業”的志向可能確實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節向學后,隨著學問的增長,其志向才逐漸遠大起來的。但因為時間尚短,并不非常堅定,因為母親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對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帳下英才輩出,也沒有徐庶合適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與人共圖王霸之業,需處于從事、別駕之位才能展現其才華的,致使徐庶最終僅做到御史中丞——實際上這時的徐庶就是一個隱于朝的大隱了。如果徐庶不歸曹操而繼續追隨劉備,其功名雖然趕不上諸葛亮,應該也不低于孫乾、簡雍之流,或許能夠和法正龐統并列吧。

  徐庶出場時,自稱姓單,名福。三國演義是這樣介紹的。其實徐庶只是改名,并未改姓。魏略說他“本單家子”,是出身單寒,并非高門大族之意。解為“姓單人家之子”,三國演義作者未免望文生義了。此人少年任俠,曾替人報仇,失手被擒,同伙大鬧法場,把他解救出來。從此改變宗旨,折節讀書,在荊州結識了諸葛亮。劉備屯駐新野時,他去見劉備,又向劉備介紹諸葛亮,于是就有“三顧茅廬”這一幕。他離開劉備,投向曹操,卻并不如三國演義說的那么光彩,也并無“走馬薦諸葛”之事。他早就向劉備推薦了孔明,不是等到臨走之時。三國演義說是曹操迎來徐母,請徐母寫信招喚徐庶。徐母痛罵,硯擊曹操。于是程昱獻計,偽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徐庶為了“忠孝不能兩全”,只得辭別劉備,投曹去了。在這里,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徐母,正氣凜然,頗為成功。

  然而事實卻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時,劉琮軍前投降,劉備措手不及,由樊城南走,曹兵窮追不舍。半路上,徐母為曹兵捉獲,于是徐庶就向劉備告辭。他是在劉備最最狼狽的時候,為了“盡孝”,而辭劉歸曹的。“走馬薦諸葛”是小說家為了安排情節而加插的,其實那時諸葛亮已由劉備請出山了。

  三國演義讓徐庶在龐統獻連環計時再露了一面,是順筆加上去的,正史沒有記載。此后便不再提及。而正史卻說:徐庶在魏文帝(曹丕)時,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聞知此事,頗為感慨的說:“徐元直只當上這個官嗎?”言下之意,是委屈了他的。不過其他事跡亦無可考。三國演義對徐庶固然有維護之處,但卻安排了徐母痛責兒子和自縊身亡的情節,這又頗有“春秋筆法”,不單為了徐母的形象了。徐庶不去投曹,徐母未必便死。因為在曹操來說,那時還要與劉備、孫權爭奪天下,為了收羅人才,他是不肯胡亂殺一個在對手幕下工作的人的母親,以免引惹許多人的反對的。他毋寧還會有意優待徐庶的母親,以便獲取愛賢的名聲。陳宮的事也可以為證:三國志·呂布傳有一段記載:“太祖之擒宮也,問宮欲活老母乃女不?宮對曰:‘宮聞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太祖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徐母之死,是三國演義作者創造性的安排,含義可謂深刻。

三國徐庶真正的歸宿  鳳雛一語教徐庶,正似游魚脫釣鉤。這便是三國名士徐庶擺脫魏曹集團,自由翱翔的那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徐庶到底去了哪里呢?據現有的資料和傳說,這位向劉皇叔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名留青史的徐庶在經過一番游歷后到了青島膠南的帽子峰一帶隱居下來。

  徐庶作為三國前期為數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劉備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曾經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了劉備的軍師后,徐庶大展才華,在數月之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使劉備的士氣軍心為之一變,使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因其母被曹操所執,被迫降曹后,徐庶作過中郎將,御史中丞。但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其他史書,都未交代這位三國著名人物的去處,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于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徐庶的去處也眾說紛紜,在膠南近年整理校注的編纂于清乾隆年間的靈山衛志中找到了關于徐庶在膠南隱居傳說的記載,膠南的帽子峰現仍有徐庶廟的遺跡,膠南民間有許多關于徐庶的傳說。

  話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說起:三國混戰,生靈涂炭,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劉備攜民渡江尸塞河道;赤壁一場大火,亡兵數十萬。面對殘酷的現實,加上老母親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徐庶悲憤到了極點,雖預謀擺脫了赤壁之戰的干系,卻也是萬念俱焚,無處發泄的他,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回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滿腹文韜武略的他眼睜睜地看著數十萬兵士喪身火海而不能請纓解救,卻行若無事,回想起少時“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的誓言頓覺羞慚自穢,更無顏面見世人。

  年輕時雄心萬丈、豪氣沖天,只想尋得明主,得以為國家運籌帷幄。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為“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竭盡自己的智慧,遏止住大漢的衰落,象古賢管仲、晏嬰仁名垂于竹帛、德光施及草木。可是綜觀當時天下之勢,已成鼎立,曹孟德雖敗赤壁,卻具天時。此人雖虛懷納士,終是梟雄,爭權奪利之徒,挾天子令諸侯,以百萬將士之白骨,搭建自己通向權力頂峰的臺階,不能扶漢家之威,救黎民于戰火涂炭之中。孫郎安居江東,占盡地理之利,亦虎視眈眈,難免興戰火之燎原。心灰意冷的徐庶,內心的悲酸只有自己明白。他百感交集,滿腦子是退隱江湖、與世無爭的念頭,盼望著歸隱山林、清風掃門、明月侍坐的時光。在曹操造好銅雀臺待鎖二喬時,正春風得意,此時的徐庶已易裝、潛形,避開繁華鬧市,一路出散關、繞長安、游嵩山、回穎川。拜泰山、走青州、訪蓬萊、沿渤海灣畔尋訪;踏上了秦始皇三次登臺祭拜、刻碑頌德、求長生不老仙藥的瑯琊臺。他拜祭了始皇帝、漢武帝均來瑯琊祠過的四時主神,探訪先祖徐福的足跡。徐福是齊鄉方士代表和首領,而瑯琊則是齊方士最集中的地區,有著眾多的人數和實力。與徐福同時的方士首領,被后人尊為神仙的安期生即是“瑯琊阜鄉亭人”,曾與秦始皇“語三夜”。也許,徐庶是被瑯琊的名氣和眾多的“神仙”吸引來,他也要到這里修煉成仙。

  他剛登臨泰山之頂領略一覽眾山小的豪氣,又立足瑯琊臺感受秦始皇君臨天下的英武。泰山雖高,然觀日出,難見大海,而瑯琊臺觀日則可目睹其從海底升騰之全景,更為壯麗。站在瑯琊臺上,放眼望去,洶涌澎湃的大海,無涯無際,朝夕暉陽,讓人心曠神怡。腳下云遮日靄,水回天籟;鶴舞松濤之上,鹿呦澗水林陰,大珠山、小珠山、水靈山島、齋堂島(為秦始皇齋戒的小島)環伺周邊;觀龍灣的白龍戲灘,海市蜃樓的時隱時現,這一切令他陶醉,使他忘卻了戰場的血雨腥風。

  他到了與瑯琊臺隔海相臨的大珠山。大珠山僻荒一域,怪石嶙峋,與海天相依。走兔飛烏,碧樹成陰,松濤訇鳴,澗泉戲流水,白云舞清風。山上有峰狀如帽子,曰帽子峰。峰下麓角入海。潮涌起處白雪橫鋪,蛟梟龜壽,漁礁存生。白帆孤影盡窮天際,一派仙家樂土,隱士圣地。他選擇了帽子峰隱居下來。玉盤罩頂的帽子峰上,寬袖逸衫,劍影青鋒。丹爐紅光閃爍,香煙繚繞,風吼簫和。半仙之體的徐庶這時候已達到忘我的境界。隨后的歲月里,鄉民們經常見到一位仙姿道骨的長髯隱士穿行于膠南沿海一帶。他就是厭倦戰爭的軍事家、歸隱帽子峰的社會活動家徐庶。據青島市博物館及青島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的考察,距離帽子峰不遠的徐山(原屬膠南,今為青島市黃島區)即因徐庶而得名。傳說三國時,徐庶從大珠山經過這里,在西山的山洞中住過一夜,故將該山稱為徐山,即徐庶之山。在牛王廟山西坡的石頭上,有兩段長數米的粗如茶杯、狀如自行車轍印的石槽,當地人說這是徐庶當年推著獨輪車經過時壓下的車轍印。在徐山東坡有徐庶洞,數年前因采石而被人炸毀,現僅余一大石坑,約100平方米。

  徐庶用那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智慧幫助鄉民。他知天文、曉地理,為漁民出海打魚選擇適當的氣候時令。躲惡風、除蛟害,用他的岐黃之術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教農人采桑養蠶,耕種五谷,承平富庶。鄉人有難無不傾心相助,他為當地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有關他的傳說故事,在膠南還有“徐庶不離帽子峰”之諺。在靈山衛志中就記載有徐庶在膠南活動的傳說。他被鄉人奉為神仙,傳頌方圓數百里。若干年后,人們在大珠山帽子峰建起了徐庶廟,從此香火不斷,供奉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無事不求。過往漁民和膠南、膠州、諸城、高密等地的群眾都來進香,十分敬重。象南方人出海前拜祭媽祖一樣,此地人出海則是到徐庶廟叩拜。

約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徐庶廟被毀,今廟基尚存。當地很多居民仍信奉著徐庶,每當出海遠行必先到徐庶廟址祭拜徐庶,按時進香,“徐庶不離帽子峰”的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每到正月初一至初五,人們便成群結隊的到帽子峰祭拜他。正月爬帽子峰是膠南的一項獨特習俗,在正月初一五更年夜飯后,附近的人們紛紛持燈籠,攜鞭炮等,向帽子峰頂攀去,遠遠看去,像一條蜿蜒游動的火龍,極其壯觀。胡氏世說云:靈山東北海中有鼓子洋。島上有白耐冬花,大可拱把。好事者泛海致之,遇老人駕小舟至,芒履道服,貌甚古。問"小子何往?"以實對。叱曰:"此非世俗間物,可留伴耐冬人耳。"又云:"即墨有道學先生胡嶧陽,為吾通一問訊。"言已不見。其人驚疑,遂反登筏。大風忽起,棄其所獲乃已。后訪胡嶧***道其事。胡憮然曰:此三國時徐庶也,隱居鼓子洋久矣膠南帽子峰與三國徐庶  帽子峰,位于青島膠南市大珠山南麓的魚池村,是大珠山眾多的險峰奇觀之一,海拔223米。峰頂突兀險峻,隆起寬大,狀似禮帽(也有的說因時常有白云縈繞,遠眺象是戴著一頂帽子)故名帽子峰。帽子峰挺拔險峻,不易攀登。登上峰頂,頓覺騰空而立,心曠神怡。站在峰頂,東觀靈山島,西眺瑯琊臺,南望大海,北仰壁立千仞、姿態萬千的大珠山。古人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乘勝攀登帽子峰,石礓高仰幾千重。懸崖步履心盛怯,窄徑崎嶇足不容。東望靈山雙奇秀,西偏瑯琊四面峰。北接珠山通洞府,南臨黃海有漁翁。湘子門前云靄靄,桃林村外水盈盈。”經考證,三國徐庶曾隱居膠南,早年帽子峰曾建有徐庶廟。廟宇呈正方形,四面各3.5米,高4米,飛檐斗拱,青瓦蓋頂,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建筑。廟內正面有泥塑徐庶像,正中是香案,墻壁繪有壁畫,歷代香火旺盛;廟外北側有涼棚,相傳是徐庶看書觀海之處。廟宇早已坍塌,但其廟基尚清晰可見。涼棚處仍保留著幾處立頂柱的柱洞。徐庶隱居膠南沿海一帶時,曾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地漁民做了許多好事。為了紀念他,人們在帽子峰上建起徐庶廟。現在,雖然徐庶廟已坍塌,但當地人們仍對帽子峰有特殊的感情,帽子峰上一直香火不斷。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漁民們便登峰祈禱。每到過年,附近村莊人們帶上供品,到此燃放鞭炮,懷念徐庶,祈禱歲歲平安。

  詠鼓子洋白耐冬花(清·趙法憲膠州人)

  皭然冰雪姿,遺世而獨立。

  亭亭空谷中,寒威不能蝕。

  煙嵐伴其幽,玉石貞其德。

  霜月滿林皋,點綴乾坤色。

  有客海上來,疑是徐元直。

  云際落天表,可望不可即。

  注:鼓子洋即靈山島附近的一座小島。清朝當地詩人在寫景時將徐元直(即徐庶)信手寫入詩中,可見徐庶隱居并活動于膠南一帶的傳說久已有之,且廣為流傳。

  徐庶字:元直籍貫:豫州潁川郡(今河南許昌一帶)官職:右中郎將御史中丞歷史年表:徐庶原名徐福,本是寒微人家的孩子。(注:魏略原文“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有人將其解釋成徐庶原為姓單人家的孩子,不過目前主流說法將“單家”解釋成背景單薄、出身寒微的人家,故有了如本文的解釋。)徐庶年少時愛好任俠擊劍,曾于東漢中平末年(189年左右)為人報仇,臉上涂上白堊,披發逃走,被官吏抓獲。官吏問他姓名,他不回答,于是官吏將他綁到車上,擊鼓行于市,認識他的人也不敢說。后來,徐庶的同伴一起來解救他,得以逃脫。徐庶感慨獲救,從此棄刀戟,換上疏巾單衣,折節向學。開始拜訪學堂之時,諸位學生聽說他以前作過賊,都不與他接近。徐庶于是擺出卑躬的態度,常早起獨自掃除,從而得以聽課,通曉義理。他與同郡的石韜交好。東漢初平年間(190年-193年),中原地區開始戰亂,徐庶和石韜一起南行,客居荊州。到達荊州后,徐庶與諸葛亮、司馬徽、龐統等人相友善。劉備屯于新野期間,徐庶去見劉備,被劉備所器重。后經徐庶的推薦,劉備得到了諸葛亮。208年,曹操南征,劉備于長坂兵敗,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抓獲。徐庶向劉備告辭,指著自己的心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就是靠這方寸之地。如今已失老母,方寸亂了,無益于事,請從此別。”于是劉備同意徐庶離開,徐庶和石韜向北投降了曹操。魏黃初年間(220年-226年),徐庶在魏國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魏太和年間(227年-233年)后,徐庶病逝,留有碑在彭城。歷史評價:諸葛亮:①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②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元直,勤見啟誨。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