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皇帝第五百八十二章改革軍制第一步 長安城,御書房中看書的李世民顯得很不淡定,看著北方的天際,心思已經在朔方的戰役上面。....書眼看快要入冬,可前方戰事一直在膠著狀態,李世民知道這樣的結果對大唐有利,對吐蕃和吐谷渾有弊,可怎么也不放心,因為李恪的涼州城現在能用來守城的步卒實在是太少了!而吐蕃和吐谷渾有大軍三十萬,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所幸的是,前方沒有傳來什么噩耗,涼州城還是堅如磐石一般的在唐軍的手中,李世民倒是也不怎么焦急。
但是,這次吐蕃和吐谷渾三十萬大軍犯境,給了李世民一個深刻的教訓,那就是故不能姑息養奸,跟外族和談,那是權宜之計,只要有能力,就必須要用實力去解決土地爭端問題。就像這次,要不是大軍沒有撤回,依照和談的心思,估計吐蕃和吐谷渾的大軍已經攻下了涼州城。對于游民民族的本性李世民很清楚,他更加清楚要真的攻下的涼州城,大唐會面對什么樣的浩劫。所以,淡淡的沉思之中,他突然下令王德將中樞大臣召集到兩儀殿議事。
已經是傍晚時分,中樞大臣們都準備回家,聽到王德的傳喚,大家都驚訝于皇帝為什么會在這種情況下召集議事?難道有什么大事發生?或者朔方戰事……大家也不急細想,匆匆來到了兩儀殿。
走進兩儀殿時,李世民正在背身觀看身后的一副白布繪制成的大大的疆域圖,目光正落在朔方。
“參見皇上——”眾人給李世民行禮。
“不用多禮,這快要入冬了,朔方戰事還在膠著之中,你們有什么看法嗎?”李世民淡淡的問道。
大家聽這個問題,便陷入了沉思。
因為,大家心里清楚,入冬時吐蕃和吐谷渾會撤兵,而自己這里的建議將會在明年大唐和吐蕃、吐谷渾之間的關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不能隨便敷衍。
“皇上,微臣以為還是要以大軍征討為主,切不能再有議和之想法,這次吐蕃和吐谷渾三十萬大軍犯我邊境,明顯給了我們就是一個信號,那就是吐蕃早有跟大唐一戰的準備,才會敢出這么龐大的大軍,才會敢進攻涼州城。...”侯君集作為兵部尚書,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恩——”李世民輕輕點頭。
“皇上,我們應該大軍征討為輔,議和為主,在戰場上既要打疼吐蕃,還不能跟吐蕃打持久戰,吐蕃是游牧民族,速來善于征戰,跟他們打持久戰有傷大唐國力啊!”長孫無忌卻是開口勸誡道,依舊支持他以往的觀點,不過卻是做出了調整,以戰為輔,以議和主。
“恩——”李世民依舊點頭不語。
他的想讓大家都說出自己的觀點!
“皇上,微臣以為司空說的很對,跟吐蕃這樣的游牧民族打持久戰,對大唐很是不利,我們在士兵的戰斗力和糧草輜重方面都比不上吐蕃,有傷大唐國力,還請皇上三思!”王珪也出言建議。
王珪的話說完,還沒有等李世民點頭,就見魏征說道,“皇上,可以攻打吐蕃,將他們打敗,讓他們主動和談,這樣我們就占有了先機,不會落了下乘,但微臣也不建議跟吐蕃打持久戰!”
突然之間,中樞大臣之中出現了三個反戰派,而他們又都是實權大臣,氣氛一下有點凝重。
“蕭愛卿,你的意見呢?”李世民向沉默不語的蕭禹問道。
“皇上,微臣支持侯尚書的建議,必須要徹底殲滅這個游牧民族,我們可以采取像征服突厥一樣的方式。”蕭禹淡淡的說道,“突厥,他們是一個強大的民族,自古就宿巨在幽北和漠北草原,是中原大國數朝的死敵,可終究還是被我大唐打敗,將他們收服。所以,對待吐蕃,和談未免落了下乘,上策奈是將他們打敗,讓他們歸順大唐,在朔方的西北高原建立州縣制度!”
蕭禹起初聲音很低落,漸漸的聲音高了很多,最后竟然是侃侃而談。
“皇上,微臣也贊同蕭中書令的意見!”岑文本也出言說道。
李世民看了一眼房玄齡,見他依舊沉默不語,就開口問道,“玄齡,那你是怎么看呢?”
“皇上,微臣以為是戰是和,也看聽聽北王殿下的意見。”房玄齡說道,“大唐沒有跟吐蕃接觸太多,不了解這個游牧民族,很難判斷他們民族的秉性,而北王殿下于吐蕃交戰數場,又跟祿東贊較量多場,對吐蕃的了解遠比我們要深刻的多,他對吐蕃的建議也需要值得我們參考!”
房玄齡這一番話說的李世民滿意的點頭。
“玄齡說的很對啊,這件事情不能大意,需謹慎對待,讓兵書發公文給李恪,讓他寫一份關于對吐蕃的國力,民族秉性和士兵戰斗力,體制等多方面的奏章。”李世民向侯君集說道。
“微臣領命!”作為兵書尚書,這是兵部是職責,侯君集領命道。
“還有,經過這次跟吐蕃的大戰,朕覺得長安府兵需要做一番調整,將新建的新軍稱為禁軍,設立長安南衙府,統領所以新軍,南衙府設立大都督一人,副都督兩人,長史和行軍司馬數人,將長安城的十二衛大軍歸到北衙,由北衙同意調遣,北衙府同樣設立大都督一人,副都督兩人,長史和行軍司馬數人,你們覺得怎么樣?”李世民淡淡的說出了自己的兵制改革。
要是不明白的人一聽,還以為這是平常的調整,但能夠進兩儀殿議事的人又豈能是庸人?自然從李世民的調整中聞出了味道,那就是皇上要改革兵制了!府兵將會逐漸被新軍取代,而北衙也將會成為一個雞肋而冷清的衙門,只能成為老將的養老之地,今后大唐的軍事力量會轉移到新組建的南衙新軍衙門。
李世民的這個提議一出口,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因為,皇上的這個問題涉及龐大,里面牽扯很多,自己今天也的第一次聽說,不能不仔細考慮一番。
所以,眾人又陷入了沉思。
只有長孫無忌似乎早已察覺了李世民的舉動,他倒是表現的很淡定。
半響,侯君集依然第一個開口說道,“設立南北衙,統帥新軍和十二衛府兵,將兩軍分開管理,有助于今后的作戰,確實有利于大唐,微臣深為贊同!”侯君集作為征戰沙場的老將,聽到李世民的話,自然分析出其中利弊,便開口說道。
其實,他還有一個心思,那就是南北衙的設立,大都督人選會無比重要,而現在能夠擔任這一職務的人又不多,以他現在資歷完全可以勝任。所以,他才會第一個支持,要在李世民眼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然而,便是大家說法不一,但幾本都不反對,都表示支持!
這不是說大家都同意,而是李世民的一個習慣,那就是國家政務之事,他可以等大家商量,但涉及到軍隊問題,幾本都是他拍板說話,大家只是充當了參謀而已。而這個習慣也是來源于李世民本身經歷,他的通過政變,通過兵馬獲得了皇位,他對兵馬的重視程度自然高于國家政務。
所以,這場兩儀殿的小朝會,大家商議了良久,這才確定了南衙的一些細節。倒是將剛開始關于大唐對吐蕃和吐谷渾的態度擱置到了一邊。
討論一直到晚間才結束,李世民盛情的邀一同用膳,眾人自然不好拒絕,便跟李世民一同吃飯。這些人當中除了一個岑文本和王珪,其他人都是跟隨李世民十多年的老人,上殿和處理國政的時候屬于君臣,平常的時候有點朋友之意。所以,這一頓飯吃的也比較融洽,氣氛很不錯。
深深的夜晚,當中樞大臣們出了皇宮,王珪和岑文本便聯袂來到了東王府,連夜跟李泰商議如何應對李世民的這才兵權的大調整。而長孫無忌也將長孫順德和劉政會等召集到自己的府邸商議對策。當然。兵書尚書侯君集也沒閑著,回到府中就跟自己的幾個幕僚開始謀劃。
對于各方勢力而言,這才的長安兵馬的調整給了他們一個深入京畿防衛大軍中的機會,他們都不想放過這個機會。
頓時之間,長安城又出現莫名的緊張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