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七百七十一章 差別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百度宅男當崇禎

  大爆炸的傷亡已經統計出來。

  確實傷亡慘重,直接死于爆炸當場的有三四百人,這些都是直接在爆炸當場給炸死的,間接死傷于爆炸的則高達一萬余,這些則是全城的傷亡人數,多是被倒塌的建筑,碎片砸傷,或是驚慌失措下受傷的。

  雖然這是一件極其不幸的事,可也幸虧了楊改革有先見之明,提前對醫療衛生技術有極大的投入,在這種災難出現之后,能及時有效的對災難進行救治,給這個災難,這個巨大的不幸添上了一抹人性、幸運的色彩。傷亡數字編的,勿信。

  楊改革實際不是頭一次遇到這種事,這種大災難,在明朝,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最著名的要屬天啟大爆炸,楊改革當時也在京城,也是經歷過的。

實際楊改革并沒有經歷過這種事,絕對的還是頭一次,不過,卻不用擔心對這種事束手無策,楊改革也看過無數次電視,知道災難過后該做些什么。也在群臣的極力反對之下到爆炸現場走了一遭,雖然是走馬觀花,雖然是戒備森嚴,可這卻也是一個不錯的開頭。收獲也極  楊改革的威望,確實已經到了極高的位置,盡管這種禍事,大多是要扣在皇帝頭上的,可看到皇帝能跑到爆炸地點來看受傷的人,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好皇帝,當場落淚的不在少數,沿街山呼萬歲的不在少數。

  看著這么多淳樸的人如此真誠的跪在地上叩首,山呼萬歲,楊改革覺得很慚愧,自己更多的是在演戲……

  看望傷員的時候,楊改革才切實體會到,或許,自己不該慚愧,這沒什么值得慚愧的,身為一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其姿態,是相當重要的……

  這場大禍事,因為救治及時,因為皇帝的出現倒是沖淡了人們對這場禍事的悲傷,更多的是熱議皇帝的仁慈,是那些白衣人,熱議他們的救治手段,熱議他們的行頭,各種小道消息更是傳得滿天飛。

  民間沒什么,倒是朝中風波詭秘得很,一副風雨欲來的架勢。

  楊改革也感覺到了這種壓力,出了這么大的事,沒有人出來負責,那肯定是不可能的,而出來的人則都是自己的人,這個麻煩事,楊改革到現在還在煩惱。處理災害相對于這個來說根本算不得什么。

  太液池。

  楊改革正在觀看孫元化的分水壩。

  這個分水壩,原來是打算用來展示給群臣們觀看的,卻沒料到一場大禍事,打亂了自己的部署,圍繞這場大禍事的較量,從發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

  “卿家對此事怎么想?是不是有些氣餒?如今出了這么一個大禍事,卿家那事,只怕要推后了……”楊改革道。

  “回稟陛下,臣沒有絲毫的氣餒,如今出了如此的禍事,臣自當為百姓而哀臣之事,功在千秋,倒是不急在一時・・・・・・”孫元化立刻說道。

  “哦・・・・・・”楊改革淡淡的說道。想了想,又道:“那卿家對那場大爆炸又如何看?”楊改革問道。

  孫元化有些為難了,如今朝廷上下都在議論這件事,議論來議論去不外乎是兩種結論,天災和人禍。

  天災就得皇帝出來背黑鍋,或者閣臣之類的代皇帝背黑鍋,而首輔,閣臣又大多是皇帝的人。…,

人禍則是負責火藥庫的人出來負責,而火藥庫的負責人,還是皇帝  所以說,這件事不論有什么結果,實際最后都是要指向皇帝的。

  雖然這兩個結論最后指的人都是皇帝,可還是有不小的區別,指向皇帝,皇帝可以硬抗下來,聲望這種東西,皇帝已經積累的夠高了,又在大禍事之后及時的救治,還去了現場看望傷員,實際,若是皇帝一肩挑了,對皇帝也不見得有多大的影響。倒是人禍,則是必定要倒幾個人的,這對皇帝的影響才最大的,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在猜測,到底會定性成什么,是天災還是人禍?

  “啟稟陛下,這個,臣實在是不好開口…・・・”孫元化為難了,他是皇帝看重的人,是皇帝的心腹,說皇帝的壞話,確實不適合。

  “…・・・朕知道,朝野都在議論,到底是定性天災,還是定性人禍,卿家也確實不方便談這個,・……不過,朕倒不是要說這個,也不是要在卿家這里求個安慰……,朕只是想和卿家談一談這個爆炸・・・・・・”楊改革說道。楊改革倒是不緊不慢的說的,好似這種事是一件很輕松的事。

“爆炸・・・・・・,這・・・・・・,還請陛下示下……”孫元化糊涂了,按照朝野的議論,不管怎么著,皇帝都得出來負責,都會對皇帝造成影響。孫元化不理解,為什么皇帝要說這場爆炸本身,實際皇帝已經及時的救治,及時的救災,甚至去看望過傷員,要說對皇帝的影響,未必有多  “朕聽韓閣老說,這種爆炸,在我朝已經發生了很多次,在朕的記憶力,這種事也有數次,其中又以天啟年間的大爆炸最為厲害,幾乎都是火藥庫爆炸,朕想聽聽卿家對這種事如何看・・・・・・”楊改革說道。這場大爆炸發生過后,較量就已經開始了,楊改革就已經有了大致的對策,如今,已經在逐步的實現自己的對策。

“…・・・這・・・・・・,陛下的意思是,軍火庫連連爆炸,是事出有因?……”孫元化猛然問道,原來皇帝問的是這個事,那這意思就是……,要追查大明朝兩百年來火藥庫爆炸的原因?皇帝這是想把事情鬧大?或者說把這件事攪渾?但・・・・・・孫元化又隱隱的覺得,皇帝的意思不是這  “…・・・難道卿家不覺得奇怪嗎?為什么軍火庫會連連爆炸?并且一次比一次猛烈?難道就沒有總結以前的教訓?”楊改革問道。

  “…・・・教訓・・・・・・,即便是總結了教訓,可只要過得幾年,這定下的規矩又忘記得差不都了,很容易懈怠的,俗話說的好了個傷疤忘了疼……”孫元化想了想,答道,雖然是如此答・但也隱隱的感覺到,皇帝這話里還有其他意思。

  “這道是的・・・・・・,不過,想卿家也應該知道・朕對富明德的要求有多嚴,富明德對下面的管理有多嚴格,這怕就不是僅僅一個懈怠能解釋的了……”楊改革說道。

  “這・・・・・・回稟陛下,這倒也是,兵仗局管理之嚴,天下也是有名的,天下人都知道・大內出品,必屬精品,天下人對于大內造的質量,還是信得過的,故此,臣還是相信富公公的,・・・・・・不過,・・・…”孫元化說到最后・還是搖搖頭。大內造的質量,在天下那就是精品的代名詞,其質量可想而知・要想有足夠好的質量,沒有嚴格的管理,這怎么都說不過去,僅僅一句懈怠也不能解釋全部的原因。…,

  “是啊!朕在想,或許還有別的原因造成了這種事的后果,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我大明至今也沒有弄懂,所以,火藥庫爆炸了一次又一次,朕想・或許要弄清一下……”楊改革若有若無的提醒了一句。

  “陛下・・・・・・”孫元化摸不著頭腦了,皇帝明明想說什么,可他總是聽不太明白。

  “此事,和卿家還是有些關系的……”楊改革看著孫元化,道。

  “…・・・和臣有關系?”孫元化不解的問道。

  “…・・・加大水量・・・・・・”楊改革喊了一句,這個微型的“都江堰”・有一個閘門,可以用來調節出水的大小,可以用來模擬,河水漲水的情景。

  那邊一直在伺候著的太監聽聞,立刻開啟閘門,放更多的水進去。

  那水立刻漫過堤壩,漫過分水魚嘴,形成了一道小小的瀑布,可經過分水魚嘴分水的那條水道,水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是的,和卿家有關,想必卿家也聽聞過了,朕有意讓卿家出來和張顯庸打擂臺。”楊改革一邊觀察那分水魚嘴的分水情況,一邊說道。

  “…・・・臣得陛下看重,實在惶恐……”和如今名滿天下的正一真人打擂臺・・・・・・,孫元化的心就不自然的跳起來。

  “無需惶恐,倒是需要更加的努力,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不然,這場擂臺,可不好打啊!”楊改革神秘的說道。

  “臣領旨。”孫元化確實是惶恐得很,若是說以前,要他和張顯庸比,他未必會會覺得有多大的榮耀,未必會當真,可現在,張顯庸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張顯庸了,他發現了那個微觀的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謂的功德無量,也就是說的這種情況,這次大禍事,那些白衣人的治療手段,據說,就是根據張顯庸的發現而發展的。和這種功德無量的人打擂臺,僅僅是這種資格,就是對他本身的一種肯定,孫元化確實激動。

  楊改革看著孫元化,又覺得,自己或許對他不太公平,他那么的努力,那么的艱辛,可實際,他的成就卻未必能趕得上張顯庸那個神棍,那神棍,完全就是自己給他開金手指,完全就是在坐享其成。但這也沒辦法,所謂的時,運,命……

  “卿家回去,可多多總結這些時日以來做的各種實驗的經驗,爭取從經驗中提煉出一些規則……”楊改革說道。

  “規則?……”孫元化問道。

  “是的,規則,這個世界的運轉,大到日月星辰,小到看不見的細胞,都是有其自身的規則的,理解和總結經驗,并且把經驗提升到規則的高度,弄懂這大千世界的各種規則,這才應該是卿家的追求和前途……”楊改革提點孫元化道,這算是給孫元化在“戰前”補課了。

  “臣明白了・・・・・・”孫元化道了聲,實際沒太明白,眉頭一直皺得老高,若是規則那么好總結,人人都可以當神仙了。

  “這件事,卿家回去,就多想吧,以后自然會明白的,朕就不多說了,今日把卿家召來,就是想說說這個事,讓卿家有個準備・・・・・・”楊改革道。

  “臣領旨!”孫圓弧再次答應道。…,

  “好,卿家這就回去吧・至于這個‘都江堰,的事,卿家可提前動手,準備工程所需的材料,比如鋼材・水泥,石頭什么的,至于這個展示,就日后再說吧,一旦展示了,卿家也好立刻動手興建水壩・・・…”楊改革道。

  “臣領旨!”孫元化再次答應道。

  看著孫元化遠去的背影,楊改革有些感慨・這一場死傷慘重的大禍事,或許會是一個推動社會進步和變革的巨大的契機。計劃向來就趕不上變化,既然如今出了大變故,那自然,這計劃也就要跟著變化走。

  “大伴,張顯庸到了嗎?”楊改革思索了許久,忽然問道。

  “回稟陛下,已經到了多時了……”王承恩立刻回答道。

  “哦・既然到了,那就請張真人來見朕吧。”楊改革說道。楊改革一直都相信,福禍是相依的・既然出了禍事,那相應的,必定會出現另外一個有利的一面。這種大災難,實際,對自己也有著很有利的一面,自己一直就在利用各種手段撕裂明朝這個時空、這個社會,如今這個大禍事算是一個天然的撕裂明朝的事件,實際說起來,這個災難做到了自己需要布局和謀劃才能做到的結果。

  “奴婢遵旨!”王承恩立刻答應道。

  張顯庸很快就到了。

  “臣參見陛下!”

  “免禮……”

  “謝陛下……”

  很簡短的一番見禮。

  “朕今日召卿家來,是有些話想跟卿家談一談・・・・・・”楊改革說道。

  “請陛下示下臣一定如實回答。”張顯庸極度誠懇的說道,他在皇帝面前,實在是拿不起什么架子。

  “卿家對這次這個大禍事如何看?”楊改革問道,問的問題,和孫元化的一樣。

  “…・・・這・・・・・・”張顯庸有些驚訝的看著皇帝,眼神里露出了不小的驚慌。

  如今朝廷里誰不知道,這次這個事,最后都是皇帝受影響,不少人都等著看皇帝的笑話的,他不知道該不該把自己所知道的向皇帝報告。明顯的這些話又不適宜說出來。

  當然,皇帝那幾手救災,賑災的安排一下,特別是去看望傷員這事一出,已經么有官員打算看皇帝的笑話了・・・・・・

  “…・・・嗯,卿家知道這次這個大爆炸的起因嗎?”楊改革見張顯庸一臉的局促,又問道。

  “起因・・・・・・”張顯庸這才定下神來,他在皇帝面前,就如同老鼠見了貓一般。

  “是的,起因,就是說,為什么會發生爆炸?”楊改革問道,才這個問題,已經問過孫元化一次了。

  “這・・・・・・回稟陛下,臣以為,多半是看顧不當,或者是其他原因吧……”張顯庸也只能如此回答。這也算是朝野公認的原因。

  楊改革點點頭,沒說對,也沒說錯。

  張顯庸見皇帝點頭,才松了口氣。

  “朕也在日夜思索這件事的起因……”楊改革說道。

  “…・・・還請陛下示下・・・…”張顯庸立刻道。朝野都在議論這件事,都在圍著這件事轉,張顯庸知道,皇帝必定也不會閑著,必定也會出手,至于各自的手段是什么,結果是什么…・・・,張顯庸雖然不知道,但也能肯定,他這個棋子大概要動了,否則皇帝不會無緣無故的把他叫來,也不會無緣無故的和他說這件事。…,

  “卿家想過沒有,為何二百年來,這種禍事絕不是偶然發生……”楊改革道。

  “這・・・・・・,還請陛下示下……”張顯庸又道。他覺得自己腦子不夠用了,那就一切聽皇帝的。

  “卿家可考慮過,干燥的天氣,是造成這件事的起因?”楊改革又道。

“干燥的天氣・・・・・・”張顯庸局促的問道,這里有是不是太牽強了  “是啊!干燥的天氣,天氣越是干燥,這人體上帶的電也就越多,或許,是人體山帶的電點燃了這火藥,造成了這種禍事呢・・・・・・”楊改革說道。

  “陛下,這,・・・・・・這或許……,或許可能吧・・・・・・,不過・・・・…,不過,只怕難以服眾啊!”張顯庸局促不安的說道,把禍事的起因推到人體帶的電上面・・・・・・,這可是千古以來第一遭,張顯庸當下就懵了。

  “卿家是不是覺得不可能?”楊改革問道。

  “這・・・・・・,陛下・・・・・・這・……”張顯庸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如果朕沒記錯,禍事當日,在文華殿,有位卿家上奏說,因為摩擦起電,什么街坊的一戶人家燒了自家的房子不說,還禍害了幾家鄰居,還讓朕少做這些無益的事呢……,朕想,既然摩擦起電都能把房子點燃,那這人身上的電為什么就不能把火藥點燃呢・・・・・・”楊改革道。當初說摩擦起電燒房子,實際不過是大臣們看不慣張顯庸,故意找茬而已,楊改革倒是準備拿起這個武器來回擊,既然摩擦起電都能把房子點了,那最近天氣干燥,人身上容易帶電,帶電了把火藥引燃了,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張顯庸已經目瞪口呆了,還有這種說法?皇帝這是要拿這件事當擋箭牌啊!

  “怎么,卿家認為,電不能點燃東西?”楊改革問道。

  “非也・・・・・・,回稟陛下,電確實是可以點燃東西的,天上的雷電,可以輕易的融化金銀,別說點燃東西了……”張顯庸立刻鎮定下來,好歹這也是他的專業,稍稍一合計,就有了答案了。

  “那既然能點燃,那為何就不能是電點燃了火藥呢?如今這天氣干燥,人體容易帶電,而且是大量的電,不經意間點燃了火藥,也是說得通的嘛……”楊改革說道。

  “這・・・・・・,或許,或許,也許……”張顯庸除了目瞪口呆,就是目瞪口呆。

  “既然電可以融化金銀,那么,點燃火藥為何就不可?朕召卿家來,就是想讓卿家做個實驗……”楊改革很輕松的說道。

  “敢問陛下,是何實驗……”張顯庸腦門開始冒汗了,果然,皇帝要把他當棋子用,他必然要卷入這場皇帝和大臣之間的爭斗。

  “很簡單,用摩擦出來的電點燃火藥,就是這么簡單的事,除了點燃火藥,也可是實驗點燃其他東西,比如燈油,比如絲絨什么的・……,這些,卿家可自行窮舉・・・・・・,。朕只要一個結果,那就是電確實可以點燃東西……”楊改革說道。

  張顯庸除了目瞪口呆,依舊是目瞪口呆。

  楊改革則有些自得,懂科學的人和不懂科學的人的之間的差別,可真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