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九章:龐大物資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軍閥治世

  雙方達成交易協定,很快便開始正式交易。

  銅制框的玻璃鏡一千五百兩一面,那些梳妝盒一千兩一盒,加在一起一共是二十八萬五千兩白銀。

  鄭世璉估摸著,以鄭家在京城和揚州的關系和渠道,這些西洋鏡賺個十幾二十萬兩不成問題。

  頓時心情大好,只是不知道是把這批西洋鏡販到京城還是揚州,京城自是不必說,達官貴人遍地,市場很廣闊。

  只是京城的達官貴人雖多,但銀子卻不如揚州的兩淮鹽商多。

  揚州的兩淮鹽商,可謂是當代最富裕的一個群體,那些資本加起來,就連富可敵國的鄭芝龍也比不了。

  兩淮鹽商中,又以徽商最多,資本多的上千萬兩,資本少的也有上百萬兩,要知道淮鹽在私鹽中占據的比重絕對超過一半,這些鹽商一個個都富得流油。

  鹽商們生活奢侈,向來是奢侈品的最佳銷售地點,所以鄭世璉心中琢磨是賣到京城去好,還是賣到揚州去好。

  賣到揚州去賺的銀子更多,賣到京城去,正好可以用這些西洋鏡和朝中大佬結交,以后生意上也好做。

  趙全和鄭世璉的管家下去交易,鄭世璉沒思忖多久,繼續和趙巖商議,自然是剛才答應的代購糧食一事,“不知世侄需要買多少糧食,我盡快讓人去準備。”

  “大概幾萬石吧!”趙巖想著說道。

  “什么~!幾萬石這么多?”鄭世璉聽著趙巖那好似完全不在意的語氣,忍不住叫了出來,“世侄,這可是幾萬石糧食啊!”

  “難道世伯買不到?”趙巖品了口香茗,平靜的問道。

  鄭世璉搖了搖頭,說道:“這倒不是,現在是九月份,秋收剛過不久。我鄭家也在各地收了不少糧食,這幾萬石還是能拿得出手的。就算我鄭家沒有,濟南城靠近漕運,想買些糧食也不是什么難事。”

  “只是世侄可得先清楚了,就說一萬石糧食,就夠三千人吃上一年的了,若是老弱多些,一年下來說不定還有剩余。世侄要幾萬石糧食,莫非要養上萬人?”鄭世璉詫異的看著趙巖問道。

  “世伯有所不知,登州被孔有德攪得一片破敗,現今餓殍遍野,百姓流離。沒飯吃的百姓,自然是只能從寇。家母信佛,所以小侄想多買些糧食回去,好開設粥棚賺些功德。多救濟些百姓,也能讓登州能安定一些,不至于讓匪盜勢大,正所謂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趙巖面色沉重的說道,話里真也有,假也有,他自然不會說買糧食回去是為了招募流民。

  這古代人的智力可不是蓋得,要知道屯田這等強兵良策,只要多看些書的人俱是清楚,歷史上以此定鼎天下者不少。

  古有曹操,近有朱元璋,都是靠這屯田,以雄厚的補給能力掃蕩敵對勢力。趙巖現在手頭就那么一百多個家丁,能低調還是盡量低調。

  畢竟他需要的糧食數額比較大,說是養手上的佃戶,也說不過去。

  “世侄有此為國之心,實在是令世伯我為之汗顏,既然世侄要在登州開設粥棚,世伯也出五千石糧食,掙點公德吧!”鄭世璉說道,許諾了五千石糧食出來。

  “小侄多謝世伯了。”趙巖拱手笑道。

  “無妨,無妨。糧食方面世侄無需擔心,我鄭家庫存的糧食還有七八萬石,如果世侄還要更多,我可向世侄引薦一些我山東幫的糧商。”鄭世璉說道。

  “小侄一時還不用那么多,就先買五萬石吧!”趙巖思量了片刻說道。

  “米麥一石作價一兩五錢如何?”鄭世璉談起了價格。雖然他拿出了五千石免費送給趙巖,但生意歸生意,價錢還是要談的。

  趙巖也不愿多扯皮,直接答應了下來,“世伯這價錢還算公道,那就這么定了吧!”

  “好,那便這么定了。”鄭世璉高興的笑了起來,心道今天做生意真是順心,又給他弄了幾萬兩銀子。

  只是鄭世璉不免對趙巖的看法有些變化,心中斷定這個年輕人心性還是太嫩了些,目前這樣子還不適合做生意,就是不知道以后如何。

  趙巖的確不是一個適合做生意的料,但他來自后世,本身所具備的能力和眼界,在這個時代要賺到銀子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只是談價上難免被動。

  對此趙巖也不甚在意,這點得失不值得他掛懷,反正自己又不缺銀子,以后找個老練的掌柜幫他談生意就行了。

  目前最要緊的還是買到糧食,用這些糧食招募到流民,并在登州的那些荒廢土地上種上糧食,只要種上地瓜,以后自給自足不是問題,也就不再買糧食了。

  不過糧食販賣生意還是讓趙巖比較心動的,明朝的糧食販賣絕對蘊藏著巨大的利潤。低買高賣,向來是那些糧商發家的秘訣。

  明朝因為稅收制度原因,導致糧食價格波動很大,一到農民交稅的時候,市面上就會出現大量的糧食。

  因為明廷征收的是銀子,而不是直接征收糧食。農民納稅時都必須先把糧食賣出去,換到銀子再上繳給官府。

  所以造成一到交稅的時候,市面上出現大量農民拋售糧食,這必然導致價格猛跌,糧價猛跌的背后,有市場規律的原因,也有糧商故意壓低價格的原因。

  明朝的滅亡,也和商品經濟泛濫有著重大的關系。

  一個農民如果種了十畝地,每畝要交一斗糧食,那么這個農民要交的糧食應該是一石。但糧食價格猛跌了一半,甚至可能跌六七成,那么那個農民要交的付出的糧食就變成了兩石甚至更多。

  但朝廷卻只征收到了一石糧食,試問那50%以上的糧食跑哪去了?自然是進了糧商的口袋。

  也就是說每年會有幾千萬兩進入糧商的口袋,其額度應該比每年朝廷田賦征收的稅銀高出10%~20%左右。

  糧商又可以用這些糧食運到邊疆賣掉,邊疆困苦,糧價非常高,還可以換到鹽引。晉商就是專門做邊軍的生意,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針對人群,外加明廷對社會監管無力,對思想控制約等于零的關系,那些晉商在這明末竟然把生意做到了滿清頭上。滿清要什么,他們就賣什么。滿清入主中原后,更是搖身一變成了皇商。

  如果是碰上某地災荒,那么這些糧商便會限制糧食出售,以此太高價格謀取暴利。

  農民納稅時的巨大損耗,對農民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負擔。而對朝廷來說,這樣的損耗也是無法給他們帶去任何好處的,還可能因為人民困苦而出現起義什么的。

  縱觀明朝全程,農民起義幾乎貫穿整個明朝,在對民間控制力低下的背景下,簡直是催生造反和叛亂的溫床。

  要概括明朝的社會狀況,最合適的莫過于‘天堂與地獄共存’,有錢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

  趙巖之所以對這糧食販運生意動心,并不是因為其中有多少銀子可以賺,而是因為糧食在明末的重要性。

  這東西簡直就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上千萬的農民因為糧食而暴動,數不清的官軍因為缺少糧餉而叛變,更有無數人因為糧食而被餓死。

  這些糧食讓那些糧商買去并不能起到多大的用處,無非是他們囤貨居奇的工具,對恢復生產一點用處都沒有。

  趙巖弄到了五萬五千石糧食,還剩下二十一萬兩銀子,手頭還是很寬裕的。粗略的換算的話,就是五百多萬公斤米麥,一人一天吃上一斤糧食的話,足夠差不多三萬人吃上一年。

  這年頭的勞動力一天吃上一斤糧食是很輕松的,甚至一斤還不夠吃,主要是因為蛋奶肉攝食不夠。不過老人小孩婦女吃的沒有那么多,平均著大致一算,也差不多是這個數。

  除了糧食,趙巖還要采購的東西還有很多,鐵料、耕牛等等最為主要,有了鐵料,自己可以打造武器、農具,有了耕牛能提高生產力。

  山東這地方缺少鐵礦,只有魯西一帶有鐵礦,而且品質不高。買鐵料有點麻煩,最后還是在鄭世璉的引薦下,趙巖結識了一個礦監。

  趙巖給那個礦監塞了三千兩銀子,趙巖終于是找到了穩定的鐵料來源,一口氣在那礦監手里買了兩萬多斤鐵料,將庫存一掃而空。

  趙全邊在濟南城附近購買耕牛,邊組織運送車隊。

  如此龐大的物資要運回登州,難免要耗些心力和體力。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